4年前,乳企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三聚氰胺事件破产,其无形资产“三鹿”商标拍卖。4年后,浙江三鹿实业有限公司借助有机粗粮产品这一“肉身”将“三鹿”品牌再度推出。不过,这个曾经颇具知名度的品牌能否重新赢得市场认可还需时间检验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因三聚氰胺事件声誉大损的“三鹿”品牌,正依靠有机产品这一“肉身”重出江湖。
让这一品牌重新面世的公司,是浙江三鹿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三鹿”)。
浙江三鹿市场部经理杨向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浙江三鹿生产的是有机米面系列产品。
在2008年那场轰动全国的奶粉事件中,因奶粉中被查出有毒成分三聚氰胺并被曝光后,石家庄市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家庄三鹿”)名声扫地。
随后石家庄三鹿遭遇破产,其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可持续经营的有效资产以6.165亿元的价格被北京三元集团和河北三元组成的联合竞拍体买走,其品牌资产亦被拍卖,被神秘买家以730万元的价格竞得。
如今,“三鹿”品牌在浙江商人的打理下,重回食品行业。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调查所研究员何训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这样一个用730万元拿下的高知名度品牌能否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还需时间检验,而对一些没落品牌的接盘者而言,“三鹿”品牌重塑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神秘买家的4年蛰伏
“三鹿”商标曾集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众多荣誉于一身,在石家庄三鹿的鼎盛时期,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曾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149.07亿元。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本身的无形价值基本归零,其他乳品企业竞买的可能性也很小。
2009年2月12日,石家庄三鹿正式宣告破产。
2009年5月12日,石家庄三鹿的无形资产——“三鹿”牌及相关保护性商标被打包拍卖。据当时媒体报道,拍下“三鹿”品牌的是一位来自南方的神秘企业家,至于买下这个“污点品牌”干什么、怕不怕,外界一概不得而知。
2013年11月23日,浙江新农都会展中心,在浙江三鹿主办的三鹿有机粗粮产品推介会上,“三鹿”品牌的神秘买家现身,他就是浙江三鹿总经理江新华。
按照杨向东的说法,拍下“三鹿”品牌,浙江三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杨向东向法治周末记者回忆当年的拍卖过程时说,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原本定在2009年4月7日拍卖“三鹿”品牌以及相关保护性商标,但当时由于拍卖分类难以明确,就临时撤拍了,直到5月12日才再次启动拍卖程序。
“第一次拍卖的时候有很多买家想要参与,但到了第二次拍卖的时候,起拍价就到了700万元,很多买家就撤出了。最终两个买家参与了最后的竞拍,每次加价10万元,在进行了3次竞价后,我们以730万元拍下了‘三鹿’品牌。”杨向东说。
面对各方的疑问,尤其是浙江三鹿为何会主动买下“三鹿”品牌,江新华的解释是:“‘三鹿’曾经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乳业企业,也是三聚氰胺事件中受损最严重的品牌,我不忍看到一个经营了50多年的民族品牌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并不接受这个解释。
“如果是单纯为了保护民族品牌,那不太可能。700多万元怎么可能说扔就扔呢,除非他是慈善家。”一位食品界相关人士表示,“然而事实是,江新华不是慈善家是商人,商人的投资不可能不是为了收益。”
至今,江新华拍下“三鹿”品牌的意图甚至是江新华本人,都让业内人士难以捉摸。
除了江新华是浙江三鹿的总经理外,关于江新华的其他信息,杨向东并未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初打包一并买走的“三鹿”牌及相关保护性商标(包括申报过程中的商标)约370件,一个商标转让费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也许存在不少盈利空间。
杨向东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他们认为品牌本身的信誉是企业运作的结果。
何训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前中国商标数量非常多,为避免重复,像“三鹿”这种仅有两字的商标已属稀缺资源。尽管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三鹿”品牌的公信力轰然倒塌,但其品牌仍具价值,因为品牌价值的评估是从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强度等几个方面来共同衡量的,人们可能自此拒绝买“三鹿”品牌的奶制品,但“三鹿”品牌的影响力还在。
至于为何“三鹿”品牌没有随着其他资产一起卖给三元,而是被江新华买走?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透露:“如果当时三元把品牌接过去的话,很多需要赔偿的群体自然会找上他们,因为那时候‘三鹿’品牌还在,那三元就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这个过程很复杂,牵涉到诉讼的问题。”
袁运生说,江新华买下这个商标的时候,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江新华并不是从石家庄三鹿买下的商标,所以他不用承担这部分责任。
杨向东则向法治周末记者证实,三聚氰胺事件的受害者从未找过浙江三鹿提出索赔,“我们和石家庄三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
何训表示,食品安全事件都有一定的过渡期,一段时间过后,消费者也许会淡忘该品牌的负面形象,这可能是江新华拍下“三鹿”品牌后蛰伏4年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