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陕西低端企业向县乡转移
作者:张贵志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4764  更新时间:2014/5/7 8:59:50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陕西低端企业向县乡转移
 

  
  丁留村村民指着农田说:政府为了避免人们说他们将大量的农田抛荒,就在部分田地里播种一些过了季节的麦子。

  文/图 法治周末记者 张贵志 发自陕西西安、咸阳

  距离西安市火车站7公里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已成为陕西当地的“关中第九景”。

  这里,以高新科技产业著称,也是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典范区,聚集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拥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900多家。

  但这也是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模式。

  同样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西安周边的县区能承接到的多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低能产业。这些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污染。

  西安高新区布局高端产业

  “陕西,作为大西北的门户,有着很好的工业基础,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工业布局;也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大省,从公布的数据看,西安的高校仅居北京、上海之后,而且技工类院校很发达;资源丰富,陕北的油、气、盐号称中国的‘科威特’。”陕西省商务厅投资促进处王处长在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陕西承接东部产业优势时如数家珍,陕西不仅高校多,各类科研院所就有1061个,而且还有位居全国第一的军工企业。

  “虽然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就提出了,但陕西真正承接东部产业是从2005年开始的,大批产业转移过来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是房地产多,之后是制造业多。”王处长介绍,凭借着高技术、技工人才的优势,现在像“比亚迪”“中兴”“华为”等大企业都落地西安。其中世界500强就占了74家,全国500强103家。

  西安能吸引这么多高端产业并非偶然。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改革与商务局的蒋仁国博士告诉记者,西安高新区是6大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之一,成立于1991年。从1991年到2002年,园区里主要都是一些自主培育的小产业,但由于园区定位高端产业,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入驻的都是高新产业。即便是制造业,也是高端的制造业,像“比亚迪”;再就是电子、医药研发等无污染、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蒋仁国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西安高新区之所以能从开始就选择企业入驻,除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外,还有就是西安是个教育大市,能为高新企业输送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而且成本比东部沿海城市低,工业用地不超过30万元一亩。西安还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产业基地,可发挥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促进军工企业与各类企业合作互动。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军转民、民进军企业126家,2013年产值突破了400亿元。”

  “西安高新区坚持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制度。涉及企业和居民的205项审批服务事项中,65%以上的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85%以上做到即来即办。2012年4月1日,在西部地区打造了第一家‘零收费园区’,凡工商、税务均在西安高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实行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完全实行了‘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快节奏’的运行机制。”

  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娟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公司2002年刚到西安高新区的时候只是一个七八个人的研究所,专门做电源开关等产品的研发。经过8年的发展,我们在2010年由一个研发机构注册成立了一个420多人组成的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基地。我们能从租用办公室到拥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基地,除了基于该产业有个好的发展,还有我们当时选择西安就是看重了这里的人才(科技人才)优势和园区的服务意识。”

  说起服务意识,该公司总经办主任孟雪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每家企业园区都安排有专门的人负责对接,并会经常主动问企业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我们当时在征地建厂房的时候,园区管委会的主任就亲自来帮我们解决征地、建房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都不需要操心。”

  4月29日、5月1日,法治周末记者乘着车在西安高新园区探访了几遍,发现所有企业虽然在正常生产,但没有往日所见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声和高大的烟囱及刺鼻的异味。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整个园区整洁、明亮。

  蒋仁国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了西安市大批高校、国防科研机构、大型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内生发展’的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公共服务平台,盘活资源、激活产业,推动了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其实所有地方政府都不愿意承接低端产业,产业转移就是个伪命题,在东部呆不下去的企业,在西部也不会长久。”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