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报道(文/肖莉) 宽松的流动性正在鼓励基金参与市场,抓住1月的“阶段牛市”成为最近几日基金经理们的主要工作。根据有关测算,基金经理们上周已经主动加仓,不少基金经理告诉早报记者,市场反弹或在短期内持续。
收益分化加剧
2009年以来,基金经理们加减仓的频率特别快。在今年的前十个交易日,基金经理们已经经历了加仓、减仓、再加仓的轮动。
根据国都证券的测算,上周223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为69.40%,相对前周的66.43%变动2.97%。剔除上周股票市值变动因素影响,223只开放式基金相对前周主动增仓2.45%。
渤海证券1月16日的测算结果也显示:123只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67.92%,107只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55.89%,主动加仓幅度分别为2.74%和0.97%。
而之前一周,这两家券商研究机构的测算结果都是基金整体减仓。就在加减仓之间,1月基金经理们的收益已经出现很大分化。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从本年初至1月18日,非货币类基金中,中邮核心优选(行情,净值,基金吧)收益已达13.05%,而华夏大盘精选(行情,净值,基金吧)基金其次,收益为11.88%,光大保德信新增长(行情,净值,基金吧)收益为11.27%。这三只基金的收益超过了全部几乎满仓的ETF。而另一些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则为负数。仅仅10个交易日,基金收益的头尾之差超过15%。
流动性宽裕成动能
在流动性泛滥中,基金经理们对1月市场最敢出手,而在机构的一致预期下,1月A股市场出现翻红行情。
一位基金经理问早报记者表示:“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到M1(狭义货币供应量),最近资金流动性非常好,1月份前6个交易日央票和公开市场滚动操作将累计向市场释放资金大概6000亿元,前9个交易日是9000亿资金,在地产价格向下调整时,资金不敢投向地产,邮票、艺术品的市场又太小,资金最后可能不得不流到股票市场。”
中海基金一位基金基金在手记中写道:“货币供应量增速超预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改变着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投资者一方面期待大量的信贷投放能使得春节之后开工率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至少在短期内获得强劲的刺激;另一方面更是憧憬着流动性所造成的股票市场供需失衡,来一波轰轰烈烈的流动性"阶段牛市"。”
预期的改变对市场有着最直接和最重大的影响,连续数天的放量反弹昭示着市场气氛的活跃。而几位基金经理在面对早报记者关于“市场反弹是否可能持续?”的疑问时,都给予了肯定回答。
中海基金经理称,资金配置的方向也悄然从之前的消费医药等防御型行业转向煤炭有色等周期行业,反弹在节前有望延续,投资上可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
“1月效应”之争
资本市场的短期回暖,正好助燃近日流行于市的“1月效应”之说。
“1月效应”始于美国华尔街,指美股每逢踏入新一年的1月份,总是升多跌少,后来陆续发现1月效应也存在于其他股市之中。亦有一个说法,1月效应是该年的“晴雨表”,若1月是升市,全年计算股市会是上升,反之,则下跌。
而对于A股市场是否出现“1月效应”,市场目前存在较大争论。
博时新兴成长基金基金经理刘彦春称,现阶段对A股市场继续保持乐观态度,主要是基于经济环比向好和信贷增长超预期的考虑。
刘彦春认为,除非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幅度及持续时间远超预期,否则,2008年11月可能就是本轮周期调整的底部。企业去库存化行为导致当时经济加速下滑,但随着存货逐渐出清、商品价格趋于稳定,一些正常的需求开始恢复,显示目前经济正逐渐走出前期几乎停滞的状态。
而近期,部分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向好迹象,例如,一、二线城市地产成交量持续回升;钢材价格连续数周上涨,并带动焦煤价格反弹。
在此情况下,刘彦春判断:“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本轮周期调整底部已基本探明,09年经济逐季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基金经理中的悲观者也大有人在。一位基金公司投资副总告诉早报记者:“冬天或许要过去了,但春天还不会来。”对于流动性带来的市场回暖,有基金公司人士称,由流动性推动的行情很难长久。
不少基金经理认为,随着3月上市公司年报出台,超预期恶化的业绩或将打击投资者信心,今年上半年集中的大小非解禁还将对市场造成较大压力,加上消化库存之后的需求不足导致新增的产能过剩,市场调整还需要维持一定时间。
对于短期内贷款的重新回升,一些基金经理判断,由于恢复性生产带动了短期银行贷款情形有所好转,但这仅反映了短期市场情况,而3月过后的中长期放贷则对未来中长期经济构成影响,目前这一状况还有待观察,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