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科研经费“黑洞”
作者:仇飞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419  更新时间:2014/1/15 10:18:16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近年来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而“落马”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侵占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研经费流失?记者调查发现,在获得科研项目、拿到科研经费以及经费怎么花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值得关注的各种问题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仇飞 发自上海、北京
       1月7日下午2时30分,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进行宣判,认定其贪污945万余元,以犯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20万元。
       陈英旭,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2008年,其接手“太湖流域苕溪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课题,获科研经费3.135亿元。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陈英旭用课题总负责人的身份,将关联公司列为课题外协单位,再通过授意关联公司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当天,被舆论“盯上”的还有另外一位学者:1月7日,4名王正敏的院士推荐人向中科院写联名信,要求将王正敏予以除名。
       王正敏,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从2012年2月开始,其学生王宇澄向复旦大学举报,质疑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仿造人工耳蜗,骗取科研经费”是王正敏被质疑的“罪名”之一。举报内容称,为了争取国家和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科研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耳蜗机仅全国和市级项目拿了13个,包括2012年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当时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1月3日,王正敏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称,卫生部的课题,他不担任项目负责人;工信部的课题则由相关企业申请,与医院无关。
       尽管王正敏事件的处理结果尚无定论,但并不能否认目前科研经费乱象的存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振豪用科研经费包养情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党委办公室原主任孟江涛贪污科研经费炒黄金买期货;江苏省农科院高级工程师杜国平与妻合谋私用科研经费;山东两个课题组将近一半经费报销1505张火车票……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而“落马”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中纪委网站显示,2012年以来,教育部查处了14起国家审计署移送的高校教师挪用、贪污科研经费案件,7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受到党政纪处分。
       对此,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3年10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我国科研经费滥用的现状表示了“愤怒、痛心和错愕”。

       经费怎么拿
       行政化审批与中国式公关

       近年来,国家向科研领域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也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估计到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
       “经费跟着项目走”,这是圈内公开已久的“秘密”。
       以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规定,“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和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决定予以资助的研究项目”。换句话说,申请人科研经费的取得是建立在科研项目通过审批的基础上的。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是指从政府部门(包括政府背景的基金)获得的课题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则是指从企业、社会机构处获得的课题经费,主要是通过承接企业、社会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纵向课题、经费往往具有更大的含金量,比如,有的高校、科研机构评职称,明确要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此外,这种经费来自政府,代表政府对研究人员的某种“肯定”,学者获得课题,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学校的办学业绩。
       选哪种项目申报也是有学问的。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H教授告诉记者,高校教师申请经费的指向性比较明确,都比较偏爱于优先申请纵向经费。但纵向经费因有成熟的预算管理,劳务开支比较低,横向经费因此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价值往往在于“能搞到一笔钱”。
       国家科研经费的增加给科研项目的申请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谁都想要“分得一杯羹”。于是如何能让申报的项目成功立项、通过审批,成为申请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跑关系”拉拢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的申请者不在少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曾对媒体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参加某项目评审会,周六下午刚接到通知,周日上午手机里就收到6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请多关照”,“欢迎来我校做学术报告、考察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谈到,一些项目经费成为申请者行贿的来源,有的至少拿项目经费的10%“打点关节”,一般一个专家的回扣为项目申请费用的2%至5%。
       大部分科研项目要求申请者为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职务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人员,但也有一些项目的申请者可以是企业,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申请者为了增加“命中”几率,开始向代理申报机构求助,这些机构通常承诺“专业指导包装”、“顺利通过”。
       宿星(化名)是江苏常熟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帮助企业申请高新项目。他告诉记者,在他经手申报的项目里,基本上都向科研经费的主管单位领导“打点了”,“我们一般都在申请经费里多写金额,等经费批下来了,多余的部分给领导送去”。
       在宿星看来,他们公司在代理申报方面“做得不错”得益于“送得出去”,他认为这是能申请到经费的“最大学问”。
       在王正敏事件中,据王正敏说,“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是上海力声特公司申请的科研项目。法治周末记者为了解该科研项目的申报情况(包括项目是否与王正敏有关),多次致电上海力声特公司,接待人员称“只是接线员,不了解这些情况”,当记者要求将电话转接相关负责人时,接待人员以“开会”、“现在是就餐时间”等理由拒绝。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