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呼格案之外的新华社记者汤计
作者:潘琦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5/1/7 9:47:31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善意对待被采访对象
       “明明看到你露腚了,还说挺好挺好,那不是朋友”

       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老新闻人,汤计身上有很多鲜明的时代烙印。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他强调,一个记者“要有牢固的政治信仰”,这样对“写什么,不写什么”都会有清醒的认识。
       “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对共产党执政不利的,我们就坚决不写。这也是为了国泰民安,为了人民幸福。我们写呼格案,去追求个案公平,传递的就是正能量。”他认真地说。
       事实上,不论做事还是做新闻,汤计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比如,对待被采访对象一定是善意的,是朋友式的。无论是报道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把“为了他好”作为出发点。
       “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被采访对象的对立面,监督实际上是朋友之间的。”汤计拿“皇帝的新衣”跟记者举例,“明明看到你露腚了,还说挺好挺好,那不是朋友。”
       汤计说,由于常年和公检法司等对口部门打交道,他知道警察们的辛苦,也理解警察们的苦恼。此前,他就不止一次地表示,如果呼格案不是遇到那么多有良知的警察,可能一开始就被压下去了。因此,在批评之余,很多时候自己也会帮他们一把。
       2009年,汤计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存在着民警严重老化、原有民警编制明显不足的问题,他为此写了内参。最终,中央增加了1万个文职政法编,警力不足得到极大缓解。
       在内蒙古驻站二十多年,汤计在内蒙古广交朋友。张丽娜告诉记者,在内蒙古的新闻圈里,如果不知道汤计,那是“入行太浅”。而在政法系统,几乎人人都知道汤计。汤计的朋友几乎遍布每个领域,不论是政界还是商界,都有他的老熟人。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媒体融合发展中心主任任会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汤计不仅人脉很广,而且非常有影响力。到分社上访的人很多,很多人点名要找“汤记者”。有时候一天好几拨,每年都络绎不绝。
       不过,汤计告诉记者,很多问题如果能够自己通过关系解决,就不会写稿。而在“帮哪些人不帮哪些人”上,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和钱有关的他不会去帮,只有“人命关天”的事他才会去帮。
       “汤老师是我们年轻记者的老师。可以说,光我们内蒙古分社,汤老师从2000年至今就带了至少4批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不仅学习汤老师报道的经验,也学习他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任会斌说。
       任会斌还告诉记者,汤计喜欢和他们年轻人聊天,不仅会一起讨论稿件,还会一起讨论新现象和新事物。微博、微信、APP等都是汤计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年轻记者,汤计也提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年轻一代比我们有优势,可以很快地掌握新媒体。但是要从中跳出来,真正到社会当中去,熟悉社会,认识中国的国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