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照片》的温度
作者:武杰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634  更新时间:2015/1/29 10:26:32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1月22日晚7点,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台下二百多名观众,早在7点之前就已经将大大的会议室挤满,晚来的只好靠墙而立,或者干脆席地而坐。一件土黄色的夹克、一条有些历史的牛仔裤、依旧光头造型,冯克力出现在众人面前,准时开讲。
       《图片中国百年史》曾经的编辑之一、现已年过60的冯克力是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的主编。这天晚上他所讲的是他半辈子的事业——“老照片”。
       从1996年,就有了《老照片》这本图文结合的出版物。至今,《老照片》已经出版97辑,今年4月,《老照片》里程碑般的第100辑亦将面世。《老照片》通过“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的原则,使照片与文字达到了一种有机的融合。此后,这本每辑不足200页的出版物多次获奖。
       这些荣誉当然不仅仅因为《老照片》图文结合的形式创新,还因其包含的丰富信息,正如“共和国六十年记忆中的六十本书”的评语所言:“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而《老照片》也破天荒地把已逝的领袖名人、巨贾显宦与平民百姓放在一个平台上来审视,呈现他们作为个体生命,在已经逝去的那段岁月里,所经历的穷达沉浮、喜怒哀乐。

       什么是老照片

       《老照片》的诞生多少有些偶然,它是为了那些没有被选进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图片中国百年史》的照片寻找一个出路。当年,为了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出版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五千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两千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涉到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
       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山东画报出版社经常谈论的话题。“废物利用”说起来有些轻率,其实,他们所想的,不光是怎样利用这些老照片,更重要的是,把在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中间形成的对老照片的一些特殊感受传递给读者。
       通过接触几千张老照片,他们发现照片所记录的历史,与文字的叙述、与习见的历史教科书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照片展示的历史是直观的、全息的,有时一幅照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述说。
       这些照片当初拍摄的时候,可能很不经意,不过是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某个场景、某种时尚、某些人物,但是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之后,场景中的一什一物,被摄者的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尽的意蕴。
       1995年,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汪家明提议出版一种丛书,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实的创意,带动了中国“图文书”出版的热潮。各种形式的老照片刊物相继诞生,用照片怀旧成为一种风气。
       何为老照片?冯克力将老照片的时间限定为距今二十年以前。作出这样的界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1996年)往后退二十年正好是1976年,那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中国人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社会也由此进入了转型阶段。旧的景物、旧的习俗、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旧有的观念都加速消亡和改变。
       然而,当一些老照片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个个劫难。在一张照片开始诉说它的故事前,它们的留存便已经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