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娃哈哈主业天花板与多元化困局
作者:王莹\曾高…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350  更新时间:2015/3/4 10:22:27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王莹
            法治周末记者 曾高飞

    与同城马云的“春风得意”相比,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最近有些茫然失意。
    2014年娃哈哈年度目标是实现销售额1023亿元,结果只完成了2/3左右,约为728亿元,同比业绩罕见下滑7%,被宗庆后称是“娃哈哈业绩最差的一年”。
    作为中国饮料业龙头企业,娃哈哈雄踞榜首多年。但从2010年开始告别高增长,陷入业绩停滞不前泥淖,2012年首次出现尴尬下滑;2013年任务是800亿元,结果只完成783亿元;2014年更惨,业绩与目标相去甚远,可以用流行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形容。
    其实,2014年是娃哈哈锐意进取的一年,宗庆后进行了深刻反省,并且有所动作。在娃哈哈对外宣传文稿中,被定义为“娃哈哈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但现实跟宗庆后开了一个玩笑:从经营业绩来看,娃哈哈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堪称失败。

主业遭遇天花板

    作为我国饮料业龙头企业,娃哈哈产品线十分丰富,拥有乳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等150多种,堪称应有尽有。如果把娃哈哈产品摆放在一起,应该是琳琅满目,足以满足消费者全面开花的多样化需求。
    但在娃哈哈众多产品中,“明星产品”并不多见,耳熟能详的只有营养快线、纯净水、爽歪歪、八宝粥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中营养快线是娃哈哈的“火车头”,年销售额高达200亿元,占其整体销售额的1/4。况且这几种“明星产品”推出已有相当的历史,目前正处于产品衰退周期。
    而近两年娃哈哈推出的啤儿茶爽、启力、格瓦斯、弱碱性水、小陈陈、富氧水等众多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溅出太多浪花即被淹没,没能成为像营养快线那样撑起娃哈哈销售业绩大梁的“拳头产品”。
    与以前“明星产品”满足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定位相比,娃哈哈近年所推新品在市场定位上剑走偏锋,过于细化,难以激发大规模市场容量。
    纯净水解渴,八宝粥解饥,营养快线满足少儿健康需求。而近两年娃哈哈所推新品只是满足了市场小众化需求,只是解决其饥渴问题的尝试性补充,加上以前推新品只要动用电视广告狂轰滥炸就能产生巨大市场效应的粗暴营销模式一去不复返。娃哈哈新品投入市场,钱没少花,但经济效益已大打折扣。这导致娃哈哈不进则退,在每年仍然以10%至20%高速增长的中国饮料行业,娃哈哈市场规模不断萎缩,份额持续下滑。用宗庆后女儿宗馥莉的的话来说是“娃哈哈已经到了一个危险时期”。

多元化困局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危险时期”就是娃哈哈主业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要想再有所突破已经困难重重,必须寻找其他捷径谋求突围。所以,从2010年起,娃哈哈就开始了持续的多元化摸索。
娃哈哈试水多元化,并且快速扩张,相继涉猎到奶粉、印刷、零售、白酒、机械、奶牛养殖、教育、商业地产等领域。但从效果来看,娃哈哈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元化鲜有成功案例,多以失败告终。业内人士概括称多元化不仅没能为娃哈哈主业分忧,反而成为其拖累。
    2010年娃哈哈与荷兰皇家乳品公司合作,高调进军婴儿奶粉,产销爱迪生奶粉品牌,计划两年销售十万吨奶粉,完成100亿元销售额,进入奶粉品牌前列。但现在爱迪生奶粉已经悄无声息,市场占有率不足1%。
    2012年娃哈哈进军童装业,但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两亿左右,占娃哈哈总销售额不足三百分之一,在童装市场和娃哈哈总体销售大盘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年娃哈哈高调进军城市商业综合体,2013年宗庆后雄心勃勃地宣布了“百店计划”,称2013年要在全国开设5到10家商场,未来3到5年要在全国开设100家商场或城市综合体。豪言壮志言犹在耳,但娃哈哈城市综合商业体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杭州的首个试点娃欧商城已经悄然关门,转型儿童教育。
    2013年娃哈哈称准备斥资150亿元进军白酒业,并在中国白酒圣地贵州收购了一家小型酒企,推出了“领酱国酒”,但生不逢时,娃哈哈酒业一上市即遭遇白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目前中国白酒业是哀鸿遍野,娃哈哈的“领酱国酒”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纵观娃哈哈多元化之路,都是跟在其他各行各业大企业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基本上谈不上创新性切入,难以产生理想效果就在情理之中。事实证明,不是光有资金实力,进军新领域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其他行业大企业的成功,是经历了多年市场竞争洗礼,具备了深厚底蕴和独到的,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娃哈哈这种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跨界多元化难以成功,更难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的支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