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的写作之路 与婚姻相比,路遥的写作之路也颇为不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陕西作家群已经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1978年,贾平凹的《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陈忠实的《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 而那时的路遥很苦恼,他的创作之路遇到了瓶颈,想要突围,却找不到方向。他于1978年写的关于“文革”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间被所有刊物退稿。在最后投《当代》时,路遥对朋友说:“如果再被退稿,就一烧了之。”但没多久,他就收到《当代》编辑秦兆阳邀请他去北京改稿的电话。结果,在秦兆阳指导下修改发表的这篇小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后来一直称秦兆阳是他的“文学教父”。 真正改变路遥命运的是1982年11月出版的小说《人生》,出版社首次印刷13万册,很快脱销。第二版12.5万册,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26万多册。1983年,小说获中国作协“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因创作成绩突出,1983年,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摆脱了早年困苦的记忆。但这些并未让他感到满足。在后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随笔中,他说:“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他想在40岁之前,写一本“规模最大的书”。作品的框架最终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年初到1985年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 《平凡的世界》的几次退稿 为了营造《平凡的世界》的开篇效果,路遥四处奔走,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着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十几条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 在弟弟的张罗下,矿医院为他安排了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塑料沙发。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开始的3天里,他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冷静地想一想,3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他平静地坐下来,顺利地开始了:“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但后面没有预期的顺利。1980年代中期,各种西方文学潮流涌入中国,冲击着有些“落后”的现实主义。1986年年初,路遥把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审稿编辑觉得读不下去,退稿。之后,作家出版社也退了稿。 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11月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12月,由文联公司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是路遥的挚友,据他回忆:“1986年的冬季,我陪路遥赶到北京,参加《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1987年夏,等到路遥写完第二部,因为内部意见分歧很大,《花城》也不愿发了,转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 但总要写下去,在他即将完成整部书稿的间隙,1988年3月27日中午12时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可以说,这次广播改变了这部书的命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让这部小说在完整出版之前,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