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海信电器陷智能化困境
作者:曾高飞 杨…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报  点击数1744  更新时间:2015/11/12 11:32: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接班人困扰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这些年来海信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这得益于董事长周厚健的宏观战略和总裁于淑珉的强大执行力,海信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当然,他们搭档,比起同城兄弟海尔来,还是逊色了不少。海尔的张瑞敏和杨绵棉,带领海尔,把企业规模做到了远超海信,两对搭挡的能力比较,高下立判。

    把周厚健和于淑珉比喻为牵引海信稳步向前的两驾马车毫不为过。是他们推动海信不断取得成长和突破。如果没有这对黄金搭档的默契配合,海信是否有今天就不得而知了。然而,这两人共治海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今年64岁,算是超期服役的于淑珉已经功成身退。而董事长周厚健同样面临着年龄问题——周也接近花甲之年,岁月不饶人,或许在海信内部,周厚健步于淑珉后尘,功成身退也已被提上了日程。

    现在接替于淑珉的是刘洪新。刘洪新1989年大学毕业后加盟海信的,他从销售分公司做起,历任海信电器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海信集团副总裁等职位。现在他成了海信二把手,大权在握。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在周厚健隐退之后,刘洪新被推上掌门人之位,应该没有什么变数。

    但问题是,将来刘洪新是大权独揽,既做董事长,又做总裁,还是与人分治海信,有新的搭档?

    如果是大权独揽,这位新帅能否驾驭得了海信,其他渊源深厚的海信重臣是否臣服?如果有新的搭档配对,这位新人是谁?他与刘洪新默契程如何,是1+1>2,还是1+1<2?

    从其他大企业交接班的经历来看,届时海信高层经历一段时间动荡或许在所难免,这对企业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海信是否准备好了?

技术选择或重蹈长虹覆辙

    单纯从智能电视业务来看,综合各方数据,貌似海信独占鳌头。但这把交椅海信坐得并不牢靠。

    2014年,中国主流电视厂商创造了总量为3110万台的智能电视用户总量,其中海信为800万台,位居榜首。让海信感到惴惴不安的并不是三星、LG等外资品牌,也不是TCL、长虹、康佳等老牌国产品牌,而是这个行业的“新侵入者”——以重视生态建设,以营销炒作见长的乐视和小米。

    乐视和小米已经让海信感到了丝丝寒意。2014年,乐视智能电视用户量为150万台,小米为30万台。今年以来,这两家新生电视品牌攻势更为咄咄逼人。这在线上销售表现更为明显。

    2013年,海信电视还是销售冠军,但2014年即被乐视抢走。今年5月12日,小米称在“近30天淘宝电视品牌出货排行榜”的数据排名中,小米排名第一,乐视排名第二,海信排名第三。其中,小米电视出货量为21852台,海信电视出货量为15608台,差距之大,已凸显出来。这个数据如果没有疑问,在新生代电视品牌前,海信应对追赶者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这让人难免滋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

    危机的出现来自海信内部,其中之一就是海信对技术创新的感觉正在变得迟钝。目前,海信电视把技术创新重点放在ULED产品上。但这种技术不能领先的趋势已经显露无遗。今年以来,韩国最大面板企业LG Display(简称LGD)加大推广OLED面板,引起了其他彩电品牌的强烈共鸣。

    OLED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由于不需要背光源,从而可以变得轻薄,便携,可以折叠。其他彩电企业纷纷投怀送抱,选择与LGD结盟,迎接OLED产业的到来。唯独海信在孤军奋战,选择大力推广液晶电视的改良产品ULED和激光电视。

    OLED是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其给产业带来的冲击或许无法阻挡。虽然周厚健并不排斥OLED,将来有站队OLED的可能性。但现在业内都明白,周厚健是以投机心态在对待。或许等海信明白过来,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好远了。

    海信另一产品——手机,技术滞后性更加凸显。由于做不出革命性旗舰产品,海信手机以抄袭见长,谁流行就抄袭谁。699元的魅蓝热卖,半年销量突破500万台。这让海信热血沸腾,推出了海信手机D2-M,外观像极了魅蓝,价格也同为699元,但在市场并没有成为魅蓝那样销量达天量的产品。华为向高端转型成功,也深深地刺激了海信。今年6月12日,海信发布首款高端全网通旗舰机K8,欲与华为P8媲美。现在从产品质量和市场反应来看,K8只能用东施效颦来形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