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宣传网
| 网站首页 | 本网动态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本 | 法治资讯 | 舆论监督 | 经济与法制 | 法讯论坛 | 社会娱乐 | 法治视点 | 法律大讲堂 | 法治杂谈 | 反腐前沿 | 法制教育 | 律师在线 | 法治周末 | 中国民声 | 法律法规 | 地方频道 | 浙江频道 | 重庆频道 | 河北频道 | 广西频道 | 信息广角 | 艺术长廊 | 李堂平专栏 | |
|
|
伊春是一座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的林业城市,一直靠“独木支撑”经济发展。2005年,30万林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仍只有310元。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7.3亿元提高到130亿元,增长94%,年均增长9.8%。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11.8 %。
2007年6月26日,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和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球论坛上,伊春市凭借在处理社会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中的突出表现,荣获“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称号,成为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红松故乡、“林都明珠”——
伊春:林权改革成就绿色和谐之路
本报记者李堂平 报道
伊春市市委书记杨喜军
许兆君市长受奖
伊春市市委书记杨喜军,这位被媒体称为中国国有林权改革和国有林区转型的“探路人”,黑龙江行政圈里曾戏称杨喜军为“森林书记”:他37年工龄就干了37年的林业工作。他从1970年参加工作,担任林场验收员,1999年就任大兴安岭地委书记,2003年就任伊春市委书记。进入大兴安岭地委工作以后,他就开始思考林区的经济发展,他2002年出版了《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一书,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并成为很多林区的“科教”读本。8月6日,杨书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了伊春3年来的发展过程。
困惑中的“林都明珠”
伊春人口只有132万,但在版图上,它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行政区划3.3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是400万公顷,下辖两个县、15个区、17个林业局,是一个辽阔的森林城市,被称作“林都明珠”。
伊春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即伊春市人民政府和伊春林业管理局合二为一。天然的体制混合和唯一的林木资源使伊春成了“因林而生”的城市,但也造就了“独木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砍树、卖树——树成了伊春发展经济的“唐僧肉”。50年来,伊春为国家提供了2.4亿立方米木材,如果用列车连接起来,可以从北部的伊春排到南部的海南三亚;如果把每一节木材都连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来回六圈半。北京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包括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使用的红松,都产自伊春。伊春用优质木材支援了全国建设,但“家底子”却没剩下多少。国家林业局算过一笔帐:伊春的森林蓄积已由开发初期的4.28亿立方米下降到了2.1亿立方米,下降了51%;可采成熟木材蓄积量更是由开发初期的3.2亿立方米下降到610万立方米,下降了98%。所属16个林业局有12个无成熟林可采,另有4个采伐严重。
伊春人曾这样概括过:“伊春,因林而生,因林而兴,也因林而衰。”
伊春市有30万林业职工,2005年平均月工资只有310元。伊春人再也找不到“林都明珠”的自豪感,而更让伊春市委书记杨喜军担心的是,作为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林,伊春如今只剩下5万公倾红松原始林了。这个阶段,林区出现了大量的欠债,红松的资源一度濒临枯竭。“林都明珠”、 “红松故乡”已快成往事。
“如果我想把伊春的GDP增加20%,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很简单,砍点红松就可以了。但发展经济不应以环境的巨大污染和破坏,不应以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来换取。我要这么做,任期内的GDP能上来,但以后当地老百姓连生存的家底子都没了,这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干的事。”伊春市委书记杨喜军对记者说。
改革如破冰之旅
“伊春市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地方财力拮据,城市基础设施欠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林区就业再就业压力大,职工收入低,社会保障乏力,林业职工生活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状态。”上任伊始,市委书记杨喜军感到身上的担子不轻:怎么才能使林区人耕山有责、务林有利、就业有路、致富有门呢?
杨喜军发现,“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有林区却依然是产权虚置、经营与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严重不统一,从而导致林业产出率低、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不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低下的局面。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农村土地承包的带动之下,南方一些省份就对部分林地进行了承包,但承包到林地的部分农户出现了乱砍滥伐等情况。随后,这一改革被紧急“叫停”。近年来,以明晰产权、规范流转等为内容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又悄悄展开。
2003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市委市政府上书国务院,明确提出“想在伊春搞林权制度改革”。国务院领导肯定了“伊春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创新谋求发展的精神”,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相继作出批示。回良玉这样批示:“国有林权改革要抓紧试点,伊春应争当改革的试点。”
批示使伊春市领导兴奋。伊春就不断地给国家林业局上报试点方案——《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拿出5个林业局、8万公顷商品林、占5个试点局面积10%(占商品林面积的21%)、主要是林农交错、浅山区相对分散、零星分布的易于分户经营的部分国有商品林,由企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逐步建立国有民营、统分结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原则上按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限结合经营区,按每人5-10公顷测算,可安置8000-10000名职工。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对集体林地承包上限30-70年的规定,本次试点上限按50年设定。该市初步设想,利用约2年的时间,完成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6年1月4日,在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伊春设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认为“伊春的试点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有林区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
同年2月9日,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在北京召开了伊春林权制度试点第一次局省联席会议,确定了这次改革试点所承担的重点任务:探索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建立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产评估体系和流转办法;探索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配套推进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6年4月29日,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职工蒋永彬通过竞标,正式获得了9.3公顷森林的承包权,享有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承包期50年,而且可以转让、继承。这标志着伊春市正式启动了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使伊春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独有的国有林业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这一天,最为激动的是杨喜军,作为中国最大林区的市委书记,这个37年的林区人,通过几十年的探索,终于在这一天找到了合适的支点。而这一支点,把落后的林区人守着“绿色银行”却差点讨饭吃的现状彻底改变过来了。
桃山林业局木耳喜煞人
航寻护林
让林区人富起来
改革,使山定了权、人定了心。以前树是林区人的“唐僧肉”,只要有机会,谁都会去偷咬一口,如今树承包给了个人,偷树人变成了植树人,砍树人则成了护林员。
王德的一间小平房盖在了山窝里。他原是桃山林业局神木林场的职工,妻子孙凤霞2000年下岗,为了养家,王德四处打工,但也只能维持温饱。2006年春,林场被确定为林权改革试点单位后,王德在神树林场包下了6.75公顷林地,因地制宜栽了落叶松、云杉和五味子、木耳等经济植物。王德说,包林子挺合适的。“这个树卖给个人了,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再毁坏了,你就得精心地伺弄吧。”王德现在的生活就是围着这片林子打转。他今年栽培的6万代黑木耳收入就超过了6万元。
于秀莲也是神木林场下岗职工,承包了29.6公顷林地,超过3.5公顷种了五味子。“神树这地方的五味子很出名,都出口到韩国、日本,干的一公斤现在要卖到60-65元呢。”于秀莲指着身后的林子美滋滋地说。于秀莲明白五味子的经济价值,也懂得栽培技术。按她的说法,五味子3年就能出果,第四五年就能大批结果。今年栽种的那茬苗子,今年就能有收获。平时,为了贴补收入,她还在山下的空地上培育五味子苗,卖了50000株,5毛一株,基本上就把前期投入的人工费收回来了。
“我觉得林子包给个人是件好事,起码有个奔头。”林场职工李虹云说。李虹云召集25户承包了387公顷林地,一边植树,一边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就是在林地里种五味子、栽培木耳等。把林子转包给个人,一来可以吸收社会资金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来自己的林子自己上心。现在整个林区,一片希望一片笑声。
林权改革更使伊春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数字林业”技术得到应用,伊春信息港、伊农网等现代传媒有效发挥作用;集中开展的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工资、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教育翻身仗取得重要成果;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救治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精心设计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重大节事文化活动举办和播出,以及大森林之声系列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提前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村村通”。经过积极努力,该市较好地解决了养老统筹、知青混岗、就业安置、拖欠工资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由养老扩大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领域,城市低保达到13.6万人。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职工自营经济年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9.5%。三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共帮扶困难群众2万户7万多人,脱贫率达到97%。
伊春取得的成绩也不少:该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话剧《青山常在》进京演出荣获国家林业局“森林文化奖”。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先后被国家和省授予“冬奥会人才输送奖”、“体育特殊贡献奖”。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特别是获得了联合国“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奖,“绿色伊春”品牌声名远播。
“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杨喜军总结说。
多举措创和谐城市
伊春发展了,怎样才能造就和谐的“林都明珠”呢?杨喜军自有他的和谐之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为此,该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资源环境保护成效卓著。据林业专家介绍,如果天然红松林被持续采伐直至物种消失,自然力恢复成现实天然林状态至少需要2500年,甚至更长时间。伊春林区在开发初期拥有天然红松林120多万公顷,到2003年锐减至不足5公顷。这样下去可不行,杨喜军心理想。2003年,在上级允许红松采伐且每年经济效益近1亿元的情况下,伊春实行了“严管林”和“停伐红松”两大举措,同时对现存中龄红松活立木实行每木建档立卡管理。为了切实管好林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伊春市政府出台了《伊春市关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及木材经销中违纪违法问题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4个林业局局长被撤职,处分了6个局长,26个林场场长被撤职,追究了900余人的刑事责任,对超采、毁林、盗伐等森林资源案件给予了强有力的打击。这样,“绿色生命工程”深入人心,“三个决不”原则得到坚决贯彻,停止采伐红松天然林的决策和“严管林”各项措施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该市通过调减木材产量、狠刹超采行为、加强森林培育和管护,大大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增加了有林地面积,改善了林分质量,森林覆被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历史性地实现了林木蓄积量年净增500万立方米的良性消长循环。伊春木材产量已由2001年的152万立方米调减到13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近2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增加了32.6万公顷。正是这系列数字,伊春在2005年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
林权改革只能惠及一少部分人,那些没有试点的地方还依然贫困。怎样让广大老百姓共同富裕起来?伊春推出了几项解决民生的政府工程。
一是“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伊春市以扶贫解困献爱心为主要内容的“一帮一”工程首开黑龙江先河。伊春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都会与各县(市)区、局和单位、部门签订《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责任状》,以保证落实到位。2003年,该市又将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县(市)区、局和市直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年度百分制考核中,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奖罚分明。“一帮一”工程使近2万户下岗特困职工摆脱了贫困,6000多户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教育振兴工程”。 该市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灵魂,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打个翻身仗”的教育工作目标。教育必须要投入,2005年,市财政拿出800多万元为5807名企办教师增加课时补贴,月工资人均增加108元;投入1.7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有投入就有收获,2006年,伊春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二本以上入段人数1756人,比去年提高了19.5%。
三是“春风120工程”。2004年春,伊春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伊春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和市惠民医院建设的通知》等5个指导性文件,把各林场的卫生员经过考核培训后纳入市财政开支,并建立惠民医院,只要有低保的人都享受21项优惠照顾。
几年的艰辛拼搏,伊春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一个老林区人和他所领导的班子付出汗水的回报。但伊春还要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春作为中国林改的样板,还会走得更好;中国也会处处和谐富强!
《中国产经新闻》2007年9月17日报道
[因为张春来不会写作,根据作者要求特在网上删除其名。事件是张春来拿着证件去采访的。]
FXW.NAME 法宣网【原法讯网】,中国法制宣传网 | 中国纯公益性独立法制类网站
Copyright 2008-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宣网【原法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chinafxw@qq.com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