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邯郸:遍地开花的高息集资
作者:蒲晓磊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8461  更新时间:2014/5/7 8:51:18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曲周县城内一处农村信用社营业厅旁的反“非法集资”标语。    刘立民摄

  “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珍惜一生血汗,远离非法集资”这样的宣传标语在曲周县到处可以看到。而同样并不少见的现象,就是像华银公司这种办理存款业务的合作社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蒲晓磊 法治周末记者 刘立民发自河北邯郸

       一家棉纺厂,竟然对外开出“存款单”,存款利率数倍于银行,储户遍布四里八乡,集资长达十几年,总金额数千万元。
       这是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事情,当地人称早已司空见惯。因为有相关跑路事件的“前车之鉴”,且有可能给社会和存款户带来危害,2014年1月15日,《法治周末》以《企业里开出存款单》为题对此进行了长篇报道,以期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作出相应处置,防患于未然。
       法治周末记者经过数日调查采访获得相关证据后,曾向曲周县公安局通报案情,主管经侦的警官表示,这种行为是非法集资的一种,如果属实,吸收存款的河北华银棉业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银公司)将涉嫌构成非法集资罪。
       4月初,邯郸又传出伟光合作社老板失踪、给存款人造成损失过亿元的消息,该集资方式与曲周县这家企业如出一辙,被害者多为农民,看着血汗钱变成一张张废纸,痛不欲生。
       据了解,像伟光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邯郸已经遍地开花,而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在华银公司大门口至今还悬挂着“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这类合作社多达上千家,名称花样百出,方式却大同小异:成立合作社,以高额返利为饵,大量吸收农民资金。
       如今,3个多月已经过去,又有伟光合作社的“前车之鉴”,曲周县有关部门是否就华银公司的“企业集资”行为进行调查呢?记者再次来到曲周县采访。

       华银公司的“存款业务”

       吸收存款14年、3个月存款即可超过2000万元、利息高出银行同期利率一倍多……记者于今年一月份以储户身份在曲周县一些村庄进行暗访的时候,华银公司在一些村庄的“揽头”这样向记者“炫耀”该公司吸收存款的情况。
       为公司招揽存款的人,当地俗称“揽头”。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该公司吸收存款,作为回报,企业会根据存款额度,每月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在华银公司周围的村庄,几乎都有为其服务的“揽头”。
       据了解,位于曲周县弓庄村的华银公司,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除了直接开办储蓄业务外,华银公司还有另一种吸收存款的方式——通过赊购棉花的方法,将欠条变成“存款单”。
       在华银公司大门口左侧,悬挂着一个“曲周县诚惠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走进华银公司的大门,就能看到上百个棉花垛整齐地堆放在院里的空地上。在华银公司的两个多小时,记者发现,不时有装满棉花的卡车开进来卸货。
       记者在之前的采访中了解到,收购棉花的市场价格是每斤3.9元,而华银公司以每斤4.5元的价格将棉花从村民处购入,但条件是一年之后才能支付现金。
       曲周县马兰头村村民赵露(化名)告诉记者,华银公司在一些村庄有专门雇人收购棉花。在赊购棉花的时间到期之后,这些人会做存款户的思想工作,劝这些赊购棉花款的村民,将这些钱直接存到公司。
       吸引村民将棉花存入公司,公司将棉花款写成欠条给村民,等一年期满之后再将村民的欠条变成存款单……在这样的流程中,存款户手中的现金一直没有出现,所不同的是,手中的欠款单变成了存款单。
       企业提供高息存款,村民通过中介人员存钱并领取存款单,中介人员将钱交给企业可获一定比例的提成……华银公司的存款业务链就此形成。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