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即可办证,一些中学推波助澜
绵阳一位张姓家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绵阳一些中学诞生了不少“运动员”,这样的情况不是今年才有,而是存在好多年了,“十分猖狂”。
就在上个月,她孩子所在的总人数不到50人的班级,就有28人填写了二级运动员资格认定表。
在去年,这位家长还以为,花钱买运动员资格证的事,只是在个别有权有势的家庭存在。直到今年自己家孩子上了高三,她才意识到这个现象有多么严重。
这位家长发现,一些中学纵容了这股歪风邪气,有的还在背后推波助澜,甚至参与其中。
去年高三年级的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公开提示家长:父母有本事的现在就可以做些事了,争取体育加分。当这位家长事后打电话向班主任咨询怎么才能得到体育加分时,班主任说:“这个就要看家长的本事了。”
另一位家长则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对方直接表示,拿4.5万元就可以办一个二级运动员证书。这位家长担心,即便享受了加分政策,孩子恐怕也难考上理想大学,觉得不划算,最后选择了放弃。
张姓家长从另一个渠道证实了这个“市场行情”。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申办运动员证书,孩子的同学曾为此感到疑惑,还启发说:去找人花点钱。
这位家长同样选择放弃办证。她觉得即便是裸考,孩子也能考个不错的学校。她的另一个考虑是,造假对谁都不好,“那年不是有人伪造少数民族成分被处理了吗”?
几位家长感到十分震惊,他们随后开始“追查利益链”。他们发现,有了这些钱,一些关节就能打通。比如,比赛的时候,孩子的名字就能被排进某个运动队,有的甚至不必上场就可以拿到证书。
绵阳某中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在几所中学之间巨大的生源竞争压力下,为了通过高升学率来扩大学校名气,学校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考上好学校。
畸形的运动员证书办理渠道,造就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体重190多斤的胖学生可以成为足球二级运动员,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姑娘同样可以拿到运动员证书。家长还说,在有的学校,花钱办运动员证书甚至成了教师家庭的一种福利。
张姓家长曾问那些花钱办证的人:这么多人办,要是穿帮了怎么办?
“怎么会呢?”对方一脸诧异地反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