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官场流行语折射官员心态,透出四种不良风气
作者:李昌森 …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点击数956  更新时间:2008/8/13 10:08: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官场流行语折射官员心态 透出四种不良风气

  编前:有道是颜色有流行,穿衣有时尚,官场亦有官话流行。时下,在某些机关形成了一种官话陋习,一些领导干部信奉官话套话为“护身符”,开口闭口都是“必须”、“坚决”、“一定要”、“着力解决”、“认真贯彻”、“坚决执行”等态度坚定的词汇,而事实上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却未必了解,只不过是拿来装潢门面而已。那么,这些四平八稳、不知所云的官话背后,隐藏着官员怎样的心态,折射出官场怎样的风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秘书宝笈》的文章,粗略读后不以为然。事后细想,仿佛明白了一些个中玄机。在慨叹捉刀者的刀法了得之余,对当下官场的流行语平添了几分隐忧。

  一是“中庸”之道。我们老祖宗讲,不偏不倚谓之中庸。现代人没有理解其本意,倒学会了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说话做事讲究四平八稳,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此乃成熟标志也。君不见不少官员讲话喜欢说的“不尽如人意”,听起来似乎不好,实则自我感觉良好,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尽如人意呢?“一定的”,作用可以有两种:一是作谦虚状,成绩虽然斐然,也只称一定的;二是文过饰非,虽然问题不少,也还是一定的。“基本上”,略同于一定的,但比一定的更具妙用。无论谁从什么角度挑剔,均可以基本上应付。“阶段性成果”,到啥地步说啥话,几乎天衣无缝,比之“基本上”、“一定的”又进了一步。难怪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被称为“不倒翁”,可谓深谙中庸之道!

  二是“塞责”心理。在政务公文中,“有关部门”,出现频率颇高,且是妙用无穷的词汇之一。既可概括一切,又可遮掩一切。至于谁是有关部门,语焉不详又似有所指,全靠听者自己去猜想,难怪有人说这是最难找的部门!“高度重视”,往往出现在事情发生之后,潜台词是这事都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老百姓还有什么要说的呢?“严肃处理”,一般是指不涉及刑事责任的处分,小到批评检查,大到撤职除籍,一律适用。至于“有效措施”,有效无效全看时间,事情结束之后可以讲采取了有效措施,事情发生之前可以讲要采取有效措施。“工作需要”,是职务更换的必用语,已流行了数十年,升迁可用,褒贬也一样,难怪有人说最冠冕堂皇的语言是“工作需要”。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让这些捉刀者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媚上”心态。不知从何时开始,凡是上一级领导在正式场合中所讲的话均冠之以“重要讲话”,仿佛不加重要一词,无以表达对领导者的尊重和对其讲话的重视。“力度”,则是物理和哲学名词的巧妙结合,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力”和“度”是难以衡量的,天知道加大的力度有多大,更不知道为何过去不加大力度。

  这些官场流行语,既反映了有些官员的心理,也反映了部分文人的心态。我们不需探究这些人的动机如何,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官场流行语不仅助长了庸俗官风,也使官员的形象受损,威信下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需要的是那些不打官腔、真抓实干的平民化领导。领导者就必须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说有个性的话,做有个性的官,勇于开创官场清新风气,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重。

  四是“八股”文风。领导干部处理问题,宣传部门进行报道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报道如出一辙,甚至成为一种宣传报道的统一口径时,就感到有一股酸酸的八股文风在作祟。什么事如果都是领导“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肃处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套话连着空话,老百姓听腻了,不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也会对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提出置疑。难怪人们看新闻报道时发现: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笔者不知如果去掉了这些修饰性定语,是否就会淹没领导干部的功绩,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 (作者:孙立樵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文抄公”的无奈

  领导干部讲话稿很多时候都是由秘书代写。有这样一个小品,说某单位领导接到去上级开会的通知,抓住办公室主任代劳。他签过到便中途开溜了。当领导要其传达会议精神时,主任傻了眼。不过凭他多年给领导写材料的经验,便如此这般地胡编起来:一是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二是领导重视,亲自过问;三是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四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没几天会议材料发下来,一对照居然蒙对了,几点基本内容一致。这其实是官场文书格式化的必然,现在各类文书,汇报材料越来越有考究和统一的迹象,很像是一种格式化的工艺流程下的产品。

  作为官员,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抄公”也是被“逼”出来的。面对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今天材料明天材料天天材料,有几个人能不头大?领导要求越来越高,篇篇都要有“文采”,份份都得有“新意”,而且还不能出什么错,得字字斟酌,中规中矩,而用一些格式化的语言是最不会出错误的。当秘书的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于是网上摘,书中翻,现有材料中找,你抄我,我抄你,到了领导嘴里就演变成了官场流行语。因为对于领导来说,说官话有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是屡试不爽的,久经考验的。大凡官话套话,都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于是乎上行而下效,官员俨然成了大报告的“解说员”、权威报刊的“读报员”,渐渐习惯于官话这样一种四平八稳的公式化语法和行文。即便得不到表扬,也不至于挨批评。那秘书们也只能写这些“官样文章”,官员们也只能“官话流行”。

  我认为,官场流行语源于愈演愈烈的官场文山会海之风的影响,更深受各种流于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之害。官僚主义不除、 “民声”不登大雅之堂,官场流行语不绝。 (作者李昌森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委办公室)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