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致敬盛典暨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在深圳举行
作者:薛志丹  文章来源:fxw.name  点击数943  更新时间:2014/12/5 10:48:24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致敬盛典暨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在深圳举行

    “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致敬盛典暨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

            在深圳福田会堂举行
        法讯网讯  薛志丹/文
    三十六年来,无数中国法律学人,或耽于著述,将法治的精义天下弘传;或诲人不倦,将法治的信仰播撒心田;或四处奔走,为权利正名,为法治呐喊。从“人治、法治大讨论”到“八二宪法”,从“人权入宪”到“产权入宪”,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如今三十六年过去,法治中国已成国策,如箭在弦,而中国法学重关飞渡,雄心不减,这一切都不仅使我们见识了法治中国的伟大意义,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伟大真理——法学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运兴!
 
致敬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
“法治的突破: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致敬盛典”于11月30日在深圳福田会堂举行。为了迎接首个国家宪法日,由法治周末报社、凤凰网共同策划举办了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评选活动,深圳电视台与凤凰视频共同录制,并将于中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首播。
本次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评选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于10月20日正式启动,随后组成江平、郭道晖、李步云领衔的顾问委员会,以及张文显、李贵连、何勤华、孙笑侠、许章润、高全喜、林来梵等领衔的25位评选专家委员会,并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经严格筛选,产生108种初选书目。后经25位评委对初选书目的前后两轮独立、匿名投票,选出了30部“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并于致敬盛典现场公布10本荣获“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奖”作品,它们分别是:
《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著)、《比较法总论》(沈宗灵著)、《法治论》(王人博、程燎原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著)、《走向权利的时代》(夏勇主编)、《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朱苏力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王泽鉴著)、《法治秩序的建构》(季卫东著)、《论法治》(李步云著)。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中每次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中国法学人和他们的图书成果都起到了开荒辟新的巨大作用,不仅深化了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进步。同时,他们也成为这条道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
 
    全场法律人集体向《宪法》宣誓,迎接第一个宪法日到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的权利清单,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利器。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中,特别规定了公职人员在入职时向宪法宣誓的制度。作为法律人,在大力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理应身体力行,对宪法保持崇高敬意,对于宪法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权利自由,更要铭记于心。
    在新民说2014年度法治文化沙龙开始之前,为迎接中国第一个宪法日(12月4日)的到来,在场五百余法律人全体肃立,面向《宪法》庄严宣誓。誓词如下:
    本人谨以至诚,向宪法宣誓:我必本诸法治精神,维护宪法尊严,恪守道德良知,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公共秩序,坚持国家利益,捍卫公民自由权利。兹立此誓,矢志不渝!
    郑重的誓言,庄严的仪式,当法律人对于宪法的敬畏和对法律权威的尊重真正转化为内心对法治的信仰,依宪治国才会从理念变为现实。
 
温故:再谈法治与人治大讨论
    宣誓结束后,新民说2014年度法治文化沙龙正式开场,在中国法学界享有盛誉、被尊称为“法治三老”的江平、郭道晖、李步云先生一起重温当年法治与人治问题的大讨论,而“三老”都是当年写论文坚决主张厉行法治的作者,他们是中国法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法治三老”都已是“80后”,嘉宾主持俞荣根先生也已70多岁,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重拾历史记忆,探究得失教训,分析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梳理了30多年的法治发展及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探析今日建设法治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
    江平先生认为,人治和法治的矛盾是法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可以说,从古到今都涉及到“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依法治国,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是人民,还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第二,治谁?依法治国是治国家机器,是治国家权力,是治国家的事务,所以,依法治国首先应该治官,要依法治官。在中国要实现法治是个漫长的道路,这次十八大四中全会特别提到了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因此,党的领导真正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我们的法治就前进了。此外,江平先生还进一步分析了人治、党治、法治等概念及其关联。
    2.中国不能走向人治,必然要走向法治,这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抉择
    李步云先生认为,我们国家不能走向人治,必然走向法治,这也是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选择。他提到曾经写过的文章,文中提出“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民主政治重要条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同时,他也表示,四中全会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其中八个字是四中全会的亮点:全面落实,加快建设。四中全会除了描绘一个美好蓝图以外,还提出了86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并且指向具体的部门。
    3.依宪治国,简单说就是“宪治”
    郭道晖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法治的突破。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突破了文化大革命的无法无天,要开始加强法制。第二次突破是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把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目标从“法制”提升到“法治”,而且法学界也开展了“制”和“治”的辩论。法制和法治,音相同,但是义不一样。到底是讲法制还是讲法治,这本身是有很多区别的:“水”治就是要法来统治,把法作为理念;而“刀”制,就是制度,是中性的,既可以和民主结合也可以和专制结合。因此,第二次突破虽说是伟大的进步,但还没把法当作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工具。直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才改成了“水”治。第三次突破就是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特别是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为主题,这是史无前例的。这次最主要的突破就是《决定》里讲的“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以宪执政”。过去,由于没真正树立宪法的权威,导致了很多违宪的行为没得到纠正。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关键于实施”,就是依宪治国,简单说就是“宪治”。这在理念上、思维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再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首先要把公民的权利放出笼子。并且正式提出要建立“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是和法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实体,实现法治社会应由国家来扶持,由大家来关注,一起努力,我们的法治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在新民说2014年度法治文化沙龙即将结束的时候,“法治三老”提到:中国法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他们为中国的法治呼吁、呐喊直至暮年之时,他们将中国的法治梦寄托于新一代法律人身上,希望年轻的朋友要有危机感,为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而努力。
 
附注: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其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不单纯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不完全服膺余西方,适度持守“中国立场”;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