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宣传网
 | 网站首页 | 本网动态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本 | 法治资讯 | 舆论监督 | 经济与法制 | 法讯论坛 | 社会娱乐 | 法治视点 | 法律大讲堂 | 法治杂谈 | 反腐前沿 | 法制教育 | 律师在线 | 法治周末 | 中国民声 | 法律法规 | 地方频道 | 浙江频道 | 重庆频道 | 河北频道 | 广西频道 | 信息广角 | 艺术长廊 | 李堂平专栏 | 
栏目更新推荐  
·习近平:对网上善意批评要欢迎、研究…
·江泽民同志逝世,享年96岁
·习近平将访中亚两国并出席国际会议
·被举报资产超200亿,海南高院女副院…
·《政府投资条例》:政府项目不得垫…
·人社部、财政部:今年企事业单位退…
·中纪委:政府强制拆迁可构成犯罪!
·中纪委高官欢迎民众积极参与中共反…
点击TOP(10)  
·习近平:对网上善意批评要欢迎、研究…
·江泽民同志逝世,享年96岁
·习近平将访中亚两国并出席国际会议
·被举报资产超200亿,海南高院女副院…
·《政府投资条例》:政府项目不得垫…
·人社部、财政部:今年企事业单位退…
·中纪委:政府强制拆迁可构成犯罪!
·中纪委高官欢迎民众积极参与中共反…
·甘肃武威市委书记被免职?外宣办: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出现,要成为全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图片文章  

被举报资产超200亿,…

人社部、财政部:今…

中纪委:政府强制拆…

甘肃武威市委书记被…
 
您现在的位置: 法宣网-中国法治宣传网【原法讯网】 >> 法治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盘点各地形式主义,称其已成社会公害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法宣网作者:佚名 点击数:1506 更新时间:2011/5/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法宣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法宣网”原创或首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确需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来函联系:chinafxw@qq.com。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法宣网”及作者:“X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据载或讯“XXX(非中国法宣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网络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法宣网   E-mail:chinafxw@qq.com  fxwzbs@foxmail.com   QQ:350273444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于〖人民日报盘点各地形式主义,称其已成社会公害〗的最新评论:

    “研讨会经济”败坏学风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调研研讨会。该研讨会是由全国一著名协会组织的,全国各地200余名同行参加了此次研讨。省内的参会者安排的会期是两天,而省外的是9天,其中7天是观光旅游。笔者因为才主持研究室工作,想借此良机认真听专家传授秘籍,所以一直坐在前排聆听专家的讲授。

    当天下午,我就发现听讲的人员已不足一半。一打听才知很多人去逛名胜了。学习完后,我感觉头脑空空如也,一头雾水。虽然我参会的费用比起省外人员所交的五六千元培训费、考察费要少得多,但还是觉得对不起单位为我出的1000多元。因为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更没有什么“会议精神”可以带回去向属下传达。

    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如“考研经济”、“发表学术论文经济”、“考公务员经济”等。百闻不如一见,经历这次研讨,笔者才明白,原来研讨会也是一种“经济”。

    研讨会的有关各方为何会如此热衷于此呢?作为承办方的会务单位,只要一年承办一次这样的大型会议,仅餐饮食宿就是一大笔收入;主办方的权威招牌是“研讨会经济”发动的引擎,只要组织几个专家,东拼西凑地搞个课件,然后在研讨会上照本宣科地讲一下,就可以从承办方那里得到可观的回扣,那些专家也可以轻轻松松地挣到几千元。这种商业潜规则,把主办方和承办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心知肚明,研讨会只不过是外出观光旅游的一个好借口,它不但可以包吃、包住、包玩,还可以逃避单位烦琐的工作,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所以,很多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有的还趁机带上家人。

    研讨会成为吃喝玩乐、逍遥自在的公费旅游。如此现象,不仅增加了单位办公经费,而且助长了吃喝玩乐、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使学术研讨或业务培训充满铜臭味,降低了学术价值,败坏了学风、会风。(四川简阳市 陈 平)

    校长要去当一周村官

    去一个学校采访,正在和校长交谈时,有人进来对校长说:“上面催要下基层当一周村官的人员名单,5个人,必须是副校长,今天就要报上去。”

    我看着校长,他一脸的无奈,然后苦笑。因为现在的高考复习已经到了非常紧张的阶段,每个校长身上都压着繁重的任务。

    我知道,这个城市目前正在各单位搞一项“我当一周村官”活动,让广大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为民造福。很多单位都闻风而动,派出科级或者以上的干部,到指定的村子去“当一周村官”。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各级行政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密切干群关系”,但让中小学校的校长们也去“当一周村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校不同于行政部门,其工作有着自身特点,必须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惟其如此,老师才能安心教书,学生才能安心学习。现在学校的正常教学被人为影响到这种程度,让人真是无话可说。(陕西咸阳日报 王永杰)

    华而不实的“送温暖”

    在我们这里,一些上级部门的“送温暖”活动形式主义色彩很浓:“送温暖”前好几天就给我们打招呼,大家早早就行动起来,打扫卫生,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欢迎横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动用小学生,让他们冒着寒风拍手欢迎“送温暖”的人。基层单位一般要事先摆好桌椅板凳,布置好现场,摆上香烟水果,唯恐招待不周。这还不算,“送温暖”者来时一大帮人马,大车小车,前呼后拥,随行的摄像师、摄影师照个不停,捕捉每一个“细节”。这样的“送温暖”活动,成了华而不实的扰民添乱之举。

    “送温暖”本是扶贫济困的一种方式,现在弄得像个“秀场”。要真心实意地给贫困人家“送温暖”,就应悄悄送,要维护贫困者的尊严,绝不应如此兴师动众。(青海西宁市 于泽良)

    居民社区也“整景儿”

    我搬到现在居住的社区10年了,初来时看到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办起了许多面向居民的活动室,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从一块块鲜亮招牌上看,内容挺丰富,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教育室、家政服务室、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室……看到这么多的活动室在自己身边,觉得社区想得很周到,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很温馨。但是时间长了,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从我搬来那天起至今,就没见这些活动室对外开放过,什么时候去都是“铁将军”把门。

    不过说这些活动室都从来没“活动”过也不是实情,据常在那一带马路上运动的退休老人讲,个别活动室在有上级领导来参观时,也临时开过门,只是领导前脚走,后脚就关门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整景儿”。(辽宁大连石化公司 朱爱华)

    劳民伤财的“庆典活动”

    最近,参加了一个政府组织的某工程“庆典活动”。现场布置得盛大隆重,鲜花、拱门、气球、地毯、礼炮、舞狮,应有尽有。一开始人员登记,接着主持人开场白,然后邀请领导上台一一发言,再轮到剪彩仪式,最后就是参观、用餐。如此折腾,一上午的时间便白白浪费了。

    对此,许多新闻同行深有感触。平时工作中,大家经常接到各种“庆典活动”的报道要求。去吧,几乎千篇一律,谈不上新闻价值;不去吧,组织单位大多来头不小,不能轻易得罪。特别是到了年中一些关键节点,各式各样的“庆典”如“奠基庆典”、“竣工庆典”、“周年庆典”、“颁奖庆典”多如牛毛,既费时又耗财。对这样的庆典,群众意见很大,希望少些再少些。(浙江温州市 廖辉军)

    成本管理笑话多

    我曾在一国企工作过,亲历公司管理中的一些形式主义,在此仅晒出成本管理中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做法。

    做法一:公司成本管理成效显著,年终召开表彰大会。A部门每打一个外线电话都要登记,被认为做得好,此做法向全公司各部门推广。虽然有些部门的通讯费从未超过定额,也要做电话记录。结果是,为节约成本,公司每个部门又增加了一个登记本。

    做法二:新年开始实行成本定额管理,B部门去年的交通费用超额,今年分配的定额便增加很多;通讯费去年节约较多,今年定额便少了许多。4月,B部门因内外通讯突然增多,通讯费超标,结果部门每个人被扣去10多元工资。部门经理召集部下商讨对策,决定每月下旬开始由成本管理员统计各项费用耗用情况,哪项接近定额哪项就加强控制,能相互调剂的就相互调剂。5月中旬刚过,电话费就接近了定额,而交通费还有很多。经理指示,电话首先保证部门领导使用,其他人与外界商洽事务,尽量不用电话而用车。结果,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改成了用车跑一趟,有时还不止一趟。电话的成本是每分钟0.4元,用车的成本是一趟80元。于是,B部门的通讯与交通费用控制得恰到好处。

    做法三:公司老总为学成本管理满天飞,考察了国内考察国外。一日从国外考察回来,召开经验推广会。C经理奉上成本管理方案,不料老总一看大怒:“人家外国稿纸都是用了正面用反面,你一个方案草稿就用这么好的白纸,太没成本意识了!”本来C经理用上好的白纸是表示对老总的尊敬,没想到却招来一顿骂。以后C经理每次向老总呈文时都改用一面用过的废纸,有时为了寻找一张废纸不得不翻箱倒柜。山穷水尽时,C经理想出一妙招,没有废纸制造废纸——想方设法把一张好端端的白纸一面弄“废”了再用另一面。久而久之,他被老总赞为节约成本的楷模。(海南海口市 韩 童)

    走过场的国际质量认证

    几年前,我所供职的某事业单位,在管理基础薄弱、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情况下,决定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北京一家认证公司的指导下,很快通过了该认证。对此,领导引以为自豪,到处宣传。

    起初,我对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比较迷信,以为通过了认证,单位管理水平会上一个台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项认证纯粹是纸上谈兵,无论是“内审”(单位内部自查自检),还是“外审”(认证部门审查),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而不到现场检查实际工作。比如设备运行记录,只要记录本上记录的内容符合“每小时做一次运行记录,字迹工整,无涂改痕迹”等规定,就算达标。至于记录上的数据是值班人员到现场巡视检查后按实际情况记录的,还是坐在值班室里随意填写的,是每小时记一次,还是交班时一次性地补记下来,根本没人过问。

    即便是这么低的要求,也常常做不到。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年审之前,单位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各种记录、资料(叠起来有数米之高)的“完善”工作,遇到破绽太多的原始记录,还得废弃重来,工作量相当大,常常需要加班加点。

    就这样,几年下来,单位花去了数十万元的认证费,员工们付出了大量无效劳动,非但对工作没有促进,反而因应付内审、外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最终,认证年审工作随着主要负责人的卸任而终结。

    “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而像我们这种为社会提供污水净化服务的事业单位,既无严格意义上的“第二方”(客户),又无可以让客户(政府和市民)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质量认证不流于形式才怪呢。(山西太原市 易 民)

    庆典成为敛财工具

    最近,接二连三地收到母校学生公寓落成典礼的邀请函、电话,说要“为母校的发展增砖添瓦,慷慨解囊”。去吧,囊中羞涩,少了拿不出手,觉得丢人现眼;不去吧,领导、老师、同学一再热情邀请,甚至说成了“材”别忘了母校,令我左右为难。

    这是母校近年来搞的第五次庆典活动。以前我参加过两次,一次是2003年国庆节时,图书馆落成典礼,我拿上了500元,学校发给每人两本书;第二次是2008年教师节,塑胶操场竣工庆典,我又拿上了800元,学校发了一件20元左右的衬衫。为庆典我出钱虽然不多,但作为一个月收入不足2000元、还还着银行贷款的普通教师来说已经不少了。据说学校搞一次庆典至少赚几十万元,尝到了甜头。

    庆典不是不能搞,但要量力而行,要有文化内涵,给人留下美好记忆。可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庆典变了味,往往是名为庆典,实为敛财。(山东淄博市 边增进)

    评选变成“指尖运动”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许多地方的评选活动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评选本来是件严肃的事,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评选变成了游戏——“指尖运动”。

    前几年,某城市为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在投票截止的前一天,发动政府机关干部在网上为自己的城市投票。同时还发动移动、联通的工作人员、高校大学生为自己的城市发短信投票。为此,移动、联通的工作人员停业一天,大学生停课一天,专门做投票这件事,谁投得多,奖励就多。最终每个人发了上百、上千条信息,这个城市也以高票当选。

    有些先进个人的评选也是这样来拉票的。为了自己能够获得荣誉,个别候选人拉关系、找门路,请亲戚朋友以及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为自己投票。而投票者面对众多候选人,如在云里雾里,心想反正投给谁都一样,就选熟悉的名字吧。最终拉票者票数一路攀升,如愿以偿。

    为什么一些优秀人物贬值了?就是形式主义太多。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让群众难以辨别。(黑龙江大庆市 丰 伟)

    形式主义已成社会公害

    自3月29日起,本版刊发4期读者来信,聚焦身边的形式主义,已推出应景篇、检查秀、文山会海、形象工程。今天刊登的这组读者来信,继续晒出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看似节约实则浪费的成本管理、毫无意义的国际质量认证、弄虚作假的评选活动、费时耗财的庆典活动、兴师动众的“送温暖”、为领导参观而设的居民社区活动室等等。

    在当下中国,形式主义的触角伸延到了社会各个角落。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基层单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员,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社会活动,形式主义如影随形,似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寻到它的踪迹。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形式主义之风已渗入学校这块净土,甚至浸入幼儿园,使幼小的心灵遭受毒害。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形式主义予以批判:“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央领导都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杜绝弄虚作假,要求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和作风。然而,形式主义却始终未能销声匿迹,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愈演愈烈。

    在众多关于形式主义的读者来信中,四川泸县方洞镇向阳社区张世森的来信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曾在原单位党支部亲历过一件帮扶农村困难党员的事。支部让每名党员填写一张帮扶农村困难党员表,写上了帮扶对象姓名、帮扶项目规划、措施,甚至还有帮扶效果等内容。其实,他们对帮扶对象长得什么样、家门朝哪开、家境究竟如何一概不知,更谈不上有什么资金或物质上的支持,至今他也不知这些困难党员生活状况如何。作为一名党员,他心里感到非常内疚。他说,“形式主义败坏了党风,受伤的是群众”。

    形式主义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其恶果人们有目共睹,如过多过滥的庆典、研讨会,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群众负担,而且助长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等不良风气。但形式主义之风为何能刮遍社会各个角落,畅行无阻?这背后的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形式主义是个老问题,不仅现在有,古已有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众人皆知。形式主义泛滥成灾,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根源,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制度安排上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某些人来说,形式主义能带来诸多“好处”:一是得到领导的赏识,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二是短时间内政绩“凸显”,很有“面子”;三是工作“省心、省时、省力”,逃避了脚踏实地干正经事的劳苦;四是能带来貌似的经济“效益”,给自己及其小集团捞好处等。

    正因为“好处”多多,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观赏”工程、形象工程层出不穷;为什么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什么“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检查比比皆是;为什么节日庆典名目繁多;为什么研讨会、论坛活动泛滥成灾……可见,要铲除形式主义这个社会公害,就必须斩断形式主义背后的“利益链”!

    近日,全国已开展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工作。期盼清理的各项措施能落到实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合作报刊| 友情链接 |联系法宣网|法宣邮箱| 常用工具|工作机会| 版权申明|网站管理 |

     FXW.NAME 法宣网【原法讯网】,中国法制宣传网 | 中国纯公益性独立法制类网站

    Copyright 2008-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宣网【原法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chinafxw@qq.com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