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敦煌铜镜被盗至今未破案,各界质疑管理漏洞百出
作者:兰州晨报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889  更新时间:2008/9/12 9:31: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敦煌博物馆4面铜镜被盗已经半个多月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至今仍无明显进展。虽然敦煌博物馆及有关方面对媒体和外界三缄其口,以案件正在侦破为由拒绝接受采访,但就铜镜失踪的原因,有关部门基本上是一个声音:这是一起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文物安全案件。 
   白日迷案:四面铜镜不翼而飞

  2008年8月,时值旅游旺季,按照惯例,敦煌市博物馆连日来免费开放三个展厅供游客参观。8月24日上午,博物馆工作人员照常打开展厅,前来观赏的游客并不是很多。在博物馆二楼西头的第二展厅内,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杂务,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展出几面铜镜的玻璃柜台封条脱落,她仔细查看,发现柜台中展出的铜镜好像少了几面。这位工作人员赶紧向几名同事和正在值班的博物馆副馆长李岩云报告情况。

  中午12时许,副馆长李岩云向敦煌市公安局报警。敦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立即派出刑侦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勘查,但令人遗憾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不能确定铜镜失踪的具体时间,办案人员在现场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此后,警方和博物馆方面对展厅展示文物进行清查,确定第二展厅中展出的7面铜镜中有4面失踪,其中一面属国家一级文物。

  案情重大,敦煌市公安局立即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的专案组,全力以赴展开侦破工作,同时向酒泉市公安局和敦煌市政府报告案情,酒泉市公安局又向省公安厅进行了报告。此后,酒泉市公安局派出刑侦技术骨干赶赴敦煌协助侦破,9月3日,酒泉市公安局派出由该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徐有义为组长的督察组赶赴敦煌进行督办。警方在案发后经过现场勘查发现,博物馆两道大门和第一展厅大门门锁和展厅窗户无被撬痕迹,窗外墙壁也未发现攀登蹭擦痕迹。根据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盘问,专案组初步分析认为铜镜系博物馆免费开放时被人偷盗,案发时间在8月20日至23日下午6时博物馆开放期间。

  经过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敦煌市境内古玩市场等一些场所的排查,专案组再无法获得有价值线索,在这种情况下,于9月1日向周边地区警方发出协查通报,同时悬赏2万元,拟对提供线索破获案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据记者了解,敦煌博物馆失踪的4面铜镜中,3面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物,一面直径11厘米,厚0.3厘米,背面刻有“位至三公”铭文,一面直径9.5厘米,厚0.3厘米,背面也刻有“位至三公”铭文,一面直径8.5厘米,厚0.3厘米,背面刻有“君宜高官”铭文,另外一面铜镜属西汉时期的“昭明镜”,直径9厘米,厚0.3厘米。四面铜镜中,直径最大的那面“位至三公”铜镜1983年出土于敦煌市佛爷庙墓葬群,属国家一级文物,而另外3面铜镜尚未定级,案发前被作为参考性文物收藏和展出。

记者目击:安保设施确有欠缺

  敦煌博物馆的前身是敦煌文化馆考古组,现址位于敦煌市区中心的阳关东路,是一座以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地志性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面积24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馆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文书写经、东汉及魏晋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丝绸锦缎、绢、纱、罗等实物。

  9月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以游客身份前往敦煌市博物馆参观,二楼入口处,一位中年妇女要求记者在登记本上登记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但其并没有要求记者出示证件。二楼东头的展览厅是“敦煌汉长城展览馆”,以巨型沙盘模型等方式展示了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和故关遗址,并展有从该市古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汉简、火炬、古币等实物。三楼免费开放的第一、第二展厅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该展厅主要展出隋唐以来的文物,第二展厅主要展示汉唐及汉唐以前的文物。记者随后进入第二展厅看到,和其它两个展厅的情况一样,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端坐于工作台前。

  当记者询问:“展厅内以前展出的铜镜怎么不见了?”该工作人员含糊其辞地答复:“前些日子撤走了。”记者又问:“7面铜镜中的4面被盗后还有3面怎么没有展出?”这位工作人员很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啊?”但她随后又说:“我不是这里的讲解员,原来的讲解员在事发后被审查,我们是临时替班的工作人员。”

  记者发现,第一、第二展厅内用以展览体积较小文物的是高约1米、长宽各约1.2米、0.60米的条桌形玻璃斜面柜台,侧面看形似直角梯形,正面顶部镶有宽三四厘米的条形玻璃,这些条形玻璃大都不成一体,是由两片或三片玻璃碎片拼接安装的。知情人透露,就在案发前,展出铜镜的一截柜台顶端一角的玻璃和标签脱落,可以入手触及文物,借助他物可以轻松地将文物挑出,盗贼很有可能就是从这个空缺处盗取铜镜的。

  在记者进行参观的半个多小时内,整个博物馆再没有游客进入,直到记者离开时才有四五位游客前来。记者发现,博物馆免费开放的3个展厅面积大致相当,约200平方米,入口两三米处均设有一道屏风,讲解员只要站在屏风里面,就可对展厅内游客的举动一览无余。展厅内外,除了身着清一色工作服的女性讲解员外,看不到男性工作人员,更看不到保安人员。博物馆内除了一套红外线报警系统外,看不到其它监控设备和安保设施。

  据了解,敦煌博物馆目前使用的红外线报警系统,案发前只有在晚上才启用,白天很少启用。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安全保卫措施,与记者在别处看到的情景差距很大,前几日,记者在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参观采访时看到的安保措施也要比这里好很多。记者的这种印象,也是不少游客的共同感受。游客反映,国内不少博物馆的保安人员、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随处可见,游客在参观文物时,时时能够感觉到安保的严密性。今年3月份,敦煌莫高窟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要说在文物周边站满了工作人员,就是在大门口,有人刚把头伸出栏杆给排队的观众照了一张照片,安保人员就赶来过问了,原来监控室的红外报警器已经报警了。莫高窟有关人员也透露,他们的安保人员24小时昼夜巡逻检查,游客所到之处,不仅有讲解员互动进行讲解,而且还有专人跟随, 重点场所都安装报警系统和监控设备,洞窟内还装有3套全天候工作的自动报警系统。

  敦煌博物馆安保设施方面的欠缺,博物馆方面和主管部门无法回避。有关人士遗憾地表示,现有博物馆仍保留着20年前的规模,设计规模小、展厅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规范、安保设施比较落后,仅有的一套红外线报警设施只有在夜间闭馆后才启动,白天游客参观时馆内的安保工作全靠安防人员值守。

  记者了解到,敦煌博物馆安保设施滞后的原因除了诸如有关官员所言“经费不到位”之外,也与新馆正在建设、现馆址即将弃用有关。据了解,投资1900万元的敦煌博物馆新馆2007年5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知情人透露,博物馆近几年的主要精力和资金都集中到了新馆的建设当中,旧馆安保设施得不到更新似乎在情理之中,“即将要弃用了,谁还愿意继续投入?”

各界质疑:管理何以漏洞百出

  敦煌博物馆铜镜被盗的消息传开后,敦煌市民在谈及此事时不仅流露出遗憾的神情,有不少熟悉或了解博物馆基本情况的市民还对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表示不满。这样的声音,记者一连几天在敦煌市的出租车上、街头巷尾都能听到。

  发生这样的案件,让业内外人士甚至普通市民都感到震惊。一位退休干部气愤地说:“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偷走国宝,只能说明博物馆工作人员极度不负责任,说明博物馆日常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曾陪同一些外地游客到博物馆参观,游客在展厅内参观,而讲解员在展厅外甚至在博物馆楼下聊天的情况时而可见。一些市民认为,讲解员理应主动为游客讲解服务,这是义务也是一种安全保卫,可她们不仅不主动讲解,而且还脱岗,不发生盗窃才怪。

  其实,这样的管理漏洞,即使在案发半月后仍然可见,记者9月10日参观时就有明显感觉,讲解员在游客进入展厅时虽然“坚守”岗位,但仍然没有主动为游客讲解,而且坐在工作台前心不在焉、接听电话的现象时而可见。

省上关注:查找问题严肃处理

  案件发生后,省长徐守盛于8月28日对此事作出重要批示:“经常发生文物被盗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把问题的症结找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8月29日,副省长咸辉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文物局按照徐省长的批示要求,对全省所有文物管护单位一一进行排摸,提出具体意见。9月5日,咸辉副省长再次作出批示,要求依法依纪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同时全力做好侦破工作,力争早日破案,并要求省文物局督促落实。

  得知案情后,省文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省文物局副局长杨惠福带领相关工作人员于8月28日赶赴敦煌市调查,确定这是一起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文物安全案件。案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敦煌市博物馆内部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工作责任不清、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

  目前,记者还没有得到敦煌市政府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的消息,警方正在全力以赴侦破此案,省文物局和酒泉市文物局表示,将严格按规定进行调查,60日之内提出调查报告,9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包括敦煌市博物馆此次文物被盗,我省今年以来共发生两起馆藏文物被盗案件。此外,我省今年还发生了5起野外文物被盗案件。针对今年频发的文物被盗案件,9月中旬,省文物局将召开全省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分析全省文物安全形势,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加强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的主要措施并进行部署,并抓紧制定《全省文物风险单位安全工作规范与检查标准》。

  省文物局还成立了6个专项调查组,开始对全省文物收藏、保护状况进行大检查,对于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博物馆,将收回其馆藏珍贵文物,以集中保管。从2009年起,全省文物系统将层层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确保文物安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