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讯网--重庆讯(通讯员 姚建国)“六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重庆市秀山县以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积极探索“六五”普法新途径,立足“五贴近五增强”,着力打造“六五”普法新亮点。
一、贴近部门职能、增强普法的合力性。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热心普法工作的资深律师等组成的“六五”普法高级讲师团。同时,县普法办牵头协调,组织劳动、计生、水利、林业、农业等行政部门参与,依托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扎实农民法制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扶贫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观念。
二、贴近本地实际,增强普法的适用性。一是围绕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有针对性的在山林承包、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等方面,突出宣传《森林法》、《土地法》、《婚姻法》。二是围绕农民在诉讼纠纷方面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把《继承法》、《合同法》、《民诉法》、《行诉法》等,编写成适合农民学习的“一问一答”辅助教材,发放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依法化解纠纷,依法处理事务,依法维护权利。三是围绕村务管理,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教育农民真正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三、贴近适应人群,增强普法的针对性。一是加强对留守农民的普法教育。充分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普法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利用文化部门送戏下乡的机会进行普法教育。同时,组织有条件的村、组,开办了村民法制学校,建立法律知识阅览室,开通法律咨询电子信箱。二是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普法教育。紧紧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采取编印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服务指南》、《外出务工人员维权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与劳务输出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延伸宣传触角,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维权站点,现场宣传法律知识。三是加强新型农民的普法教育。将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之中,定期组织优秀法律工作者到农民技能培训班上免费授课。四是加强对回乡创业农民的普法教育,重点加强与市场经济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帮助他们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观念。
四、贴近阵地建设,增强普法的渗透性。一是培育一支法制宣传骨干队伍。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依托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和基层法律工作者,组织成立普法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每村由一名村干部兼任法制宣传员,负责本村的法制宣传和联络工作,形成县、乡(镇)、村(居)、组四级联动网络。二是建立一项农民学法用法制度。建立村级法制讲座和村干部会前学法制度,乡村根据计划,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上法制课。尝试乡镇干部与各行政村结对,实行“一包一”的普法责任制,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各包一个重点户学法的普法模式,扩大农民普法的覆盖面。三是培育一个农民普法教育阵地。依托新闻媒体,办好农民学法栏目。依托党校、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技110、农民法律信箱等载体,建立法制培训基地。四是培育一批农民学法用法带头人。重点在农村党员、新上任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中培养学法用法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学法用法活动。五是丰富载体抓普法。将“送法下乡”、“法律进农村”活动贯穿与农民普法教育始终。五是依托“巡回法庭”,经常利用民间纠纷调处和当地有影响的民事案件公开审理时机,组织广大农民现场旁听,以事说法、以案释法。
五、贴近普法实效,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建立农村普法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推动普法工作。一是完善保障机制。按照县“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经费标准,各级把农民普法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保障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确保农民普法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完善责任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农村普法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年度(季度、月度)计划、目标、步骤和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把农村法制教育列入“平安秀山”建设考核,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或进行督查、抽查。年终,县、乡镇按考核标准对农民普法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对普法工作成绩显著的予以奖励,对不合格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