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法治周末:《易中天中华史》吸收了许多非常著名历史大家的研究成果,你肯定也不是他们这一类的历史学家,因为他们是要发现新史料,要做非常周密的论据考证,然后得出结论。这是不是能够说,你没有这种像他们那样,在历史学研究创新上的初衷,更多的还是价值的宣扬? 易中天:可以这么说吧,我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我比较讨巧的办法,是会利用那些靠得住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已经把是还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都搞清楚了。如果我不怀疑的话,我就直接用他的结论,尤其是考古学方面的。但不意味着我就不会怀疑,怀疑的话我就会去找原始材料,来自己弄清楚是还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到底是哪样。
法治周末:从《品三国》到《易中天中华史》,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身份的转变,因为原来你多少像一个历史的评论者,但现在不一样,现在你是著史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为你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易中天:主要是任务不一样了。比如说《品三国》,我把这段历史,夹叙夹议,一边把历史事实告诉大家,同时进行点评。而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弄清楚“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法治周末:拿到《三国纪》的时候,它的篇幅之短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你是讲这个起家的。包括你书后面也说了,有些人非常期待,但是你自己非常惆怅。从史料的取舍上,你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削足适履的做法? 易中天:如果没有“履”,那就不存在削足的问题。我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又不靠这个赚钱、拿奖、评职称,为什么要没事找事地给自己弄双鞋穿呢?何况那鞋还是别人的?所以,我并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讲完中华史,很可能有些东西就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我不求全责备,也不怕人家批评。许倬云先生是历史大家,他写《西周史》,当时就有人批评“居然连周公的事迹也不提”,但许先生的这部著作却是经典。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面面俱到一定平庸。
法治周末:那么,哪些可以有,哪些不必有? 易中天:这要看你想干什么。我的目的是要弄清楚“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因此历史的拐点一定不能没有,比如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独尊儒术、五胡入华、隋唐改制等。不是拐点的地方,可能就跳过去。
法治周末:这样怎样做到对历史细节的追求? 易中天:细节要像小说,骨头要像论文。比如《魏晋风度》最后一章,我会讲为什么魏晋会出现这样一种风度,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追求就是“真实、自由而漂亮地活着”。可惜,它的真实是不真实时代的真实,它的自由是不自由时代的自由,因为它的独立是畸形的独立,所以它的漂亮是病态的美。这里面也会有很多的故事、细节去说明它。不但要有证据,而且这个证据还得是鲜活的,让读者看了以后会产生共鸣的,这是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