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易中天十年回顾:从《品三国》到《三国纪》
作者:隐虹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320  更新时间:2015/1/7 12:25:29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最好戒掉“三国瘾”

    法治周末:你之前也说过反对以论带史。在《三国纪》中,《千年一梦》这一节,从161页到166页,你用了6页,对《三国演义》的价值观作了一个很详细的辨析,也提出了你自己的见解。在后记中,你用了5页的篇幅,批评三国表现出的国民心态,你是不是在用历史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易中天:那倒也不是。实际上写到这个地方,这些话必须说出来。我们读历史也好,写历史也好,到底为什么?就个人而言,无非是让自己活的好一点。说的再大一点,让我们整个国家民族也好一点。如果发现了不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说出来?那就得说。而尤其是在三国这一段,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它绕不过去,非说不可。所以这些文字叫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在写作当中其实更多的是服从一种内心的冲动。

    法治周末:这也是你得到写作快感的一种方式和必然。
    易中天:对,当我觉得这个地方真是有话要说的时候,我是一定会说的,我不会管人家说,“历史书怎么可以这样写”,我根本不会管这个问题。因为我再说一遍,它(《易中天中华史》)在命名之初就意味着,它就是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法治周末:会有你自己的烙印。
    易中天:对,强烈的、鲜明的烙印,一定的。因此,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可以束缚,因为我是光脚的,哪只鞋都不穿,就是光着脚,摸着石头过河,甭管这个河有多宽,也可能走到半路淹死了,有可能走到岸上了,5年以后我们看吧。因为还有5年(完成),按照计划。

    法治周末:你说,“三国热”这种国民心态,跟大中华文化圈的精神追求,很可疑。《三国演义》历久不衰,百看不厌的就是你说的八个字:心机、算计、权术、谋略。他们可以用于战场、官场、商场和情场。但是,你自己恰恰是因为2005年讲三国而成功,这算不算是一个悖论?
    易中天:当时《品三国》的时候,就没怎么强调它的一些权术和权谋,是想能够改变这种功利心态,可惜改不掉。我们这个文明的传统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法治。缺法治精神,缺契约观念。当我们的经济变成市场经济以后,也许会改善。至少现在还是一点点在改,一点点在变。

    法治周末:2006年的时候,你说过历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从《品三国》到《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你觉得是身体力行在打破历史层的垄断权,还是说你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人,本身你就有这种需求,或者说两个原因都有。
    易中天:好像两个原因都不是吧!其实写《易中天中华史》是我一个愿望,一个长期以来的愿望。早在《品三国》之前就已经有这个愿望了。只是没有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述方式。为什么要写《易中天中华史》?首先,作为Chinese总要找到自己的根。比如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很关心中国的状况,也很惦记自己的祖先,总觉得根在这个地方。因此我就有一个好奇。至少,为什么华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么强?那一定是有原因的。甚至,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也是有原因的。
    不把这个原因找到,心里不踏实,这个恐怕是最最重要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