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宣传网
 | 网站首页 | 本网动态 | 下载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本 | 法治资讯 | 舆论监督 | 经济与法制 | 法讯论坛 | 社会娱乐 | 法治视点 | 法律大讲堂 | 法治杂谈 | 反腐前沿 | 法制教育 | 律师在线 | 法治周末 | 中国民声 | 法律法规 | 地方频道 | 浙江频道 | 重庆频道 | 河北频道 | 广西频道 | 信息广角 | 艺术长廊 | 李堂平专栏 | 
栏目更新推荐  
·三姑六婆:你知道是谁吗
·“总理遗言”:李君旭制造
·唐建光:看见历史
·谁需要路遥文学奖
·1950年代的劳教日记
·《银·秀》:苗侗文化的完美诠释,苗…
·微博“自查图”引关注,细数幼童家…
·干爹币是什么?大胸女称王力宏是干…
点击TOP(10)  
·三姑六婆:你知道是谁吗
·“总理遗言”:李君旭制造
·唐建光:看见历史
·谁需要路遥文学奖
·1950年代的劳教日记
·《银·秀》:苗侗文化的完美诠释,苗…
·微博“自查图”引关注,细数幼童家…
·干爹币是什么?大胸女称王力宏是干…
·不得不知!七种装修风水易致情人出轨
·免费增强无线:易拉罐信号放大法提…
法讯网【fxw.name】
图片文章  

“总理遗言”:李君…

唐建光:看见历史

谁需要路遥文学奖

1950年代的劳教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 法宣网-中国法治宣传网【原法讯网】 >> 社会娱乐 >> 知识文苑 >> 正文
冷眼看《孟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法讯网作者:王艳坤 点击数:1550 更新时间:2010/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法讯网【fxw.name】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作品,版权均属“法讯网”原创或首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确需使用本网作品的,请来函联系:chinafxw@qq.com。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法宣网”及作者:“X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据载或讯“XXX(非法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网络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法讯网   E-mail:chinafxw@qq.com  fxwzbs@foxmail.com   QQ:350273444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于〖冷眼看《孟子》〗的最新评论:

     

        《孟子》一书,内容丰富,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的生平事迹、政治思想、性善论、教育思想和文学思想、文学成就等。很多人都读《孟子》,但是读一样的书,每个人从中所得到的,都不一样。
    一、"求诸己"的思想
      "求诸己"是《孟子》一书中孟子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思想,如《诗经》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和《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反复出现。正如《离娄章句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说,"求诸己"包括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
      首先是治理国家方面。
      以《公孙丑章句上》为例:《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由此可见,在上者只图享乐,不图进取,国家没有内有外患,就趁这个时候,去追求享乐,懒散闲逛,这等于自己招祸。孟子用《诗经》和《尚书·太甲》的话告诫这些人,是福是祸,都是自取。
      其次是个人修养方面。
      以《离娄章句上》为例: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仁人不智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认为,反求诸己是一个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所谓反求诸己,就是当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不要怨天尤人,应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仁、义、礼、智是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考查自己的道德观念是否达到充实、完美的程度。又因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所以考查的方法是向自己内心寻求,反躬自问。考察自己的内心的仁义礼智是否充分地表现在了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表现出来,就说明内心的善端还没有得到扩充,还要
    继续加强道德修养。
      但反求诸己,并非一味地检讨自己的不足,当你反躬自问发现自己道德方面做得很好,绝无缺失的时候,就要理直气壮的指斥那些待人以横逆的人。因此,《离娄章句下》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忠矣,其逆是由也,君子曰:"此矣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二、冷静、客观的头脑
      孟子好辩,孟子善辩,孟子辩论有技巧,这些问题多有论及,这些都和他冷静、客观的头脑有关。以《公孙丑章句下》和《告子章句下》中的两段事迹为例。
      《公孙丑章句下》: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曰:'燕可法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燕国因燕王哙受人怂恿,要学习尧舜,把王位让给宰相子之,国内大乱。主持正义的国家,为了让燕国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有责任进攻燕国,平定叛乱。所以当沈同来问孟子"燕可伐与"的时候,孟子说"可以"。可是齐国攻占燕国后,杀其父兄,虏其子弟,毁掉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甚至想吞并燕国。彼然招来燕国人民的反抗。有人认为只是由于孟子劝齐国攻打燕国。真是冤枉了孟子。以我看来这是因为孟子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的反映。他只是做到了"答人所问",问什么回答什么。
      《告子章句下》: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是答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br/>酰坑舛仪蕉浯ψ樱虻闷蓿徊宦В虿坏闷蓿辉蚪е酰?"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客观冷静的头脑,能看出问题的关键在哪,能找到问题的毛病,从而问题变
    得简单可答,应对自如。
    三、注重观察人的眼睛和使用"心之官"的观察方式
      从《孟子》中可以总结出两种突出的观察人的方式,一是注重观察人的眼睛,一是使用"心之官"。
      首先,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要观察其眼睛。
      《离娄章句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br/>恍刂胁徽蝽颖g焉。"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的瞳仁更好的了。因为眼睛的瞳仁,不能隐藏一个人的丑恶。居心正,眼睛的瞳仁就明亮;居心不正,眼睛的瞳仁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眼睛里的瞳仁,这个人居心的善恶,怎能隐藏的了呢?真正知道一个人很难,我们常被一些伪装所迷惑。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确是会说话的,但是能够听出来也很不容易。我们仍要捕捉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去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其次,是使用"心之官",即用心。
      《告子章句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孟子尽心养性"性善论"的一条内容。但同时也说明孟子对"心之官"的重视:耳目感官不会思考,所提被万物所蒙蔽。它们一与外物接触,就受外物的牵引而行动了。心这个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就得着,不思考就得不着。心这个器官是特意给我们人类的。因此我们要常用心,才不被外物所蒙蔽。只有用心才能发现一切,才能判断一切。
    四、注重道德的交友原则
      孟子在论及选择什么样的朋友进行交往时,体现出对道德的重视。通过两个例子说明.

      首先是:取其友必端矣。
      《离娄章句下》:冯孟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为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羿亦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取其友必端矣。'"此章孟子和公明仪就羿被弟子杀害这件事讨论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得出"取其友必端矣"的结论,选的朋友弟子一定要正派。孟子认为羿也有过错,因为交友选弟子不慎。接着举子濯孺子被庾公之斯追杀之事,这件事说明两点:一是人以群分,二是说明道德因素在选择朋友时的重要性。和不道德的人交朋友,交错了朋友会祸害一生。
      其次是:友也者,友其德也。
      《万章章句下》万章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为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失之矣;吾于严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惟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飧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尊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认为,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有钱有势来交朋友。我们交朋友,是交他的品德,不应该有什么依仗。孟子通过大夫--孟献子、国君费惠公和晋平公交朋友的例子,一层一层来说明自己交友的观点,要友其德,要"三不挟"。交朋友要交心,要看人品。
    五、柳下惠
      在《孟子》一书里,涉及到很多人,之所以说柳下惠,因为可以通过柳下惠看出孟子对君子圣人的看法,也因为这些人里最吸引我的是柳下惠。
      (一)《孟子》一书里孟子对柳下惠,有三种评价:
      第一,"柳下惠不恭","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孙丑章句上》: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br/>疃幻酢9试唬?quot;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br/>蛔允а桑怪埂T怪拐撸且嗖恍既ヒ印?br/>在此章末,孟子对他的评价是:"柳下惠不恭","不恭,君子不由也"。
      第二,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
      《万章章句下》: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br/>幻酢S胂缛舜Γ捎扇徊蝗倘ヒ病?quot;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教。
    又孟子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在此章中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教。"含义是:所以,听到柳下惠节操的人,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容起来了,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其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含义是: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
      第三,柳下惠是"圣人,百世之师也"。
      《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教,鄙夫宽。夺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二)通过对柳下惠的描写,我们发现:首先,这些描写突显了柳下惠作为一个圣人独特的特点,肯定了他在社会中树立的榜样,以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孟子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他对君子的要求:不能不"恭"。他对圣人的多角度理解:柳下惠只是圣人的一面:随和,并是不完美的圣人,他"不恭",因为在他眼里孔子才是完美的圣人。
      其次,这些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柳下惠,"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来,孟子虽然不是最喜欢柳下惠,觉得他"不恭",认为是"君子不由"也,但是柳下惠的"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这种超脱的生活态度是很让人欣赏的。
    六、做学问之道:找回善良的本心即"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求知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诱惑,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诱惑,孟子有感于身处的社会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自己的经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诱惑所吸引,有的人依旧善良,有的人丢掉了善良之心。当下,我们经常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主张性善论的孟子,他从他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满意的答复:要把丢失掉的善良之心找回来。
          (王艳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合作报刊| 友情链接 |联系法宣网|法宣邮箱| 常用工具|工作机会| 版权申明|网站管理 |

     FXW.NAME 法宣网【原法讯网】,中国法制宣传网 | 中国纯公益性独立法制类网站

    Copyright 2008-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宣网【原法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chinafxw@qq.com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