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万亿棚改钱从哪儿来
作者:张舒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201  更新时间:2014/7/16 10:55:14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辽宁模式:一切为棚改让路

       “中国棚户区改造的第一锹土是在莫地挖的。”莫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雅君骄傲地说。
       莫地沟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南部,曾是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的代表。这片棚户区既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时期的劳工房,又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简易房。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这里成为东北三省最庞大的棚户区之一。
       张荣一家5口此前就挤在这里不到30平方米的苏式老楼里。
       “没有公共排水,也没有供热和供气设施。”张荣回忆道,“冬天睡觉要穿棉大衣,戴棉帽。到了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睡觉也得披雨衣。太难熬了。”
       王雅君介绍,当时莫地下岗职工超过70%,“这些人基本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老弱病残、两劳人员、低保户及精神病人特别多,几乎是一个赤贫的阶层”。
       然而,从1987年到2004年的18年期间,抚顺市只改造了84万平方米不到的棚户区。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截至2004年年底,辽宁省仍有近160万人居住在棚户区中,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朝阳北票等煤炭产区,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房屋陈旧、阴暗潮湿,部分墙体开裂,多数地基下沉,人均建筑面积小,环境卫生差,甚至八九百人合用一个厕所,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照当时的速度,都改造完至少还要80年。”王雅君说。
       2004年年末,调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第12天的李克强到抚顺视察工作,莫地沟的贫困给了他很深的刺激。
       2005年2月23日,辽宁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任务,对全省(不含沈阳、大连、鞍山)11个省辖市的848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改造,涉及棚户区居民27.5万户、84.4万人。
       当年3月,辽宁省政府下发16号文——《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实施严格市长负责制。方案要求,改造建设资金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市政府兜底方式解决。
       同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率先向辽宁棚户区改造项目发放首笔30亿元贷款。4月,全省5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在莫地沟拉开帷幕。
       省委书记的介入,让抚顺的棚户区改造至少加速了70年。
       在这种形势下,棚户区莫地沟进化了莫地社区。
       “辽宁的棚改政策是‘拆一还一’,对增加的住房面积按建设成本收费。”倪鹏飞介绍道,“具体来说,就是拆一平方米旧房,还一平方米新房,这一部分不收取差价。增加的住房面积,每10平方米新房只交600元的建设成本费,产权归个人所有。”
       除了修建硬件设施,辽宁省在棚户区改造以后,还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了退休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倪鹏飞说。
       2010年,伴随着5000平方米以上的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步入尾声,抚顺市又开始了第三轮棚改——对城市零散、工矿、林业等各类棚户区实施改造。4年来,该市又陆续投资24亿元,拆迁了56万平方米棚户区,安置了7.7万人。
       辽宁棚户区的改造,以匪夷所思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辽宁模式”是否适宜向全国推广,也备受质疑。
       “当时为了让一期工程在入冬前顺利交房,整个2005年,抚顺市各部门都主动为棚户区改造开辟‘绿色通道’,有些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程序,仅仅在数天之内就得到答复。”王雅君回忆,“房管局的主要职能几乎就成了抚顺市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日常工作都是在用业余时间做。”
       “地方政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实际压力也不同,这样一切为棚改让路的做法,在其他地区被复制的难度很大。”抚顺市委一位官员曾表示,“辽宁的棚改太特殊了,其他地方不一定适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