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留守儿童——中国城镇化的软肋
作者:高原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534  更新时间:2015/6/24 8:40:4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留下,还是随迁

   在眼看着自己的儿子由成绩名列前茅到一落千丈之后,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镇的刘文贵终于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看着女儿的学习。

    “儿子已经毁了,不能再让女儿一辈子呆在山里。”

   这个湖南大山里的农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浙江台州,这也是他唯一走出大山去过的地方,在那儿打工将近20年。

    今年45岁的刘文贵最崇拜的人是毛主席,“听说在北京有个地方可以瞻仰毛主席的遗体,是真的吗?”刘文贵问法治周末记者。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刘文贵一脸向往,又不无遗憾地说:“我这辈子大概是没有机会去北京看看了。”

    从1993年开始,刘文贵就在浙江省台州市一个机件厂打工。

    和村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刘文贵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北京读书,“听说读到了头,到了博士”。刘文贵歪着头想了想。这个亲戚后来就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过上了和大山里完全不同的生活。

    刘文贵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走出大山,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这个亲戚一样,走出去,能替他看看毛主席纪念堂。

    于是,在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夫妻俩把孩子接出去了。“在身边,能看着他的学习。”刘文贵说。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曾经有人探讨过解决留守儿童现状的问题,就是把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也就是随父母进城。”

    2001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可是,当留守儿童变成了流动儿童,很多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首先,随迁子女要在城市里读书,仍然困难重重。

    地方财政吃紧,不断提高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除了五证或六证齐全外,常常还有不少附加条件。

   2011年以来,在存在安全隐患的背景下,一些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更加捉襟见肘。

   其次,父母在外忙于工作,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迫于无奈,刘文贵又把孩子送回了家。

    可是儿子终于还是选择了辍学,还差半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儿子说什么也不读了。

    从一年级开始,儿子的成绩就是刘文贵的骄傲,所有的老师都说他很聪明,又用功。“老师们都让我好好培养儿子,将来能有出息。”刘文贵说。

   可是,在儿子刚上初中的时候,三拱桥镇开了3家网吧,儿子开始迷恋上上网,通宵打游戏,寄回家的钱,都被他转身交给了网吧。

    刘文贵到现在还想不明白,网吧和镇政府在一条街上,为什么小孩子进网吧的时候就没有人来管一管。

    到了初三下半年,儿子和刘文贵摊牌,不想上学了,想和父母一样出去打工。

    尽管一万个不愿意,可是能够走出深山,除了上学,就是打工。

    于是,16岁的儿子,子承父业,在浙江台州当上了一名机件制造工人。

    一件3块钱,儿子刚去每天能做8件,现在做的越来越多了。“不过,如果当初我们都在家管着他,也许他也能上高中,上大学。”刘文贵遗憾地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